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琪 《中国宗教》2020,(2):70-71
一碑刻,泛指镌刻有文字的历代碑、碣、造像碑、经幢、摩崖题记、画像石等,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碑石有灵,石墨镌华。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碑刻的典型形制开始确定,碑刻逐渐成为中国石雕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由于特殊的制作和材质,碑刻是保存历史文献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成为历史的见证。同时,碑刻具有丰厚的艺术性:除了最引人瞩目的碑刻书法艺术之外,古代工匠们广泛地运用石雕、线刻等各种技法,还创造了种类繁多、博大精深、而且传承悠久的图式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2.
肖伊绯 《法音》2014,(3):48-50
正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西距成都271公里,东距重庆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  相似文献   
3.
2014年11月8—10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重绘中古中国的时代格:知识、信仰与社会的交互视角"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11月8日上午开幕式,会议召集人复旦大学余欣教授阐明会议缘起,"时代格"一词借用自宇都宫清吉,宇都宫氏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性格,且又包含对前一时代的继承,而本次会议则赋予该词以新的内涵,是希望在近年对中国中古文献、政治、礼仪和宗教研究业已取得的长足进步基础上,能对时代的气息和风貌有更多  相似文献   
4.
左越 《美与时代》2016,(9):118-119
在中国书法艺术两千多年来发展演变的长河中,《石门颂》为千古流传的著名碑帖之一,它是篆书向隶书过渡阶段的典型代表。《石门颂》这件作品给书法界增添了无以言说的书写空间,它以苍茫大气的用笔特点加以独特的书写材质,形成特有的汉隶摩崖刻石,富有韧性、纵横开阖。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洒脱自如,意趣横生,带给人别样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5.
孙娟 《法音》2023,(9):35-39
沿河县蛮王洞藏文摩崖石刻,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县)新景乡牯牛盖桃山村左侧下的蛮王洞口右侧,洞下即是乌江龚滩。这块摩崖石刻被当地文物局定名为“无上金刚大曼荼罗”摩崖石刻,是目前贵州省内仅有的一块汉藏双语的藏传佛教摩崖石刻。对此摩崖石刻的文字和内容进行解读与研究,有助于佐证民国时期汉藏佛教交流的历程与成果,补充贵州佛教发展史中关于藏传佛教在贵州传播发展的内容,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0年3月至11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巴中市文管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巴中市境内的摩崖石刻造像作了全面的调查。本文即是此次调查结果的综述。文中认为,巴中石龛的开凿始于隋代,绝大多数均凿于盛唐。对研究佛教以及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有资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孙玄清(1496-1569),号紫阳,又号金山子、海岳山人,山东寿光人,明代崂山著名道士,曾受到皇帝敕封,是龙门派分支金山派的创始人。清代梁教无《玄门必读》记载:崂山祖,姓孙讳玄清,号海岳山人,乃龙门派邱祖第四代徒孙。系山东青州府寿光县孙家巷人。于明宏治九年八月二十三日降生。在崂山明霞洞出家……至嘉靖三十七  相似文献   
8.
镌刻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摩崖造像,在全国极为罕见,独放异彩。现存190尊造像,分布于73处、163龛中。镌刻造像突出了藏传佛教信徒崇拜和信仰的诸佛、菩萨、救度母、明王、佛母、天王、护法神、祖师、高僧等像。海棠山岩石上镌刻的文殊菩萨造像共有10尊,白文殊菩萨造像有一尊,此外还有一尊文殊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刚造像。通常文殊菩萨的雕、塑、画像都是坐或骑在狮子背上,而海棠山雕刻的文殊菩萨造像都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因造型较为复杂,所以均采用了坐在各异的莲花座的造像。这些造像的造型无一雷同,在全国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9.
姜生 《中国道教》2011,(1):28-30
胶东半岛是早期全真教团最重要的传播活动区域,至今尚存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青州市南部云门山上保存有历代碑刻,马丹阳打坐摩崖造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周郢 《中国道教》2012,(3):33-39
最近在山东徂徕山南麓的山坳中(属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高胡庄),发现了一组古代摩崖,共四方,高2.16米,通长约5米。文字多已漫漶,经过辨认,乃知是镌刻于蒙古国时期的炼神庵摩崖摩崖共分为记、牒及题名,兹依原序,将其文字辨识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