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连续性公共物品困境中信息结构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卫鹏  区永东  时勘 《心理科学》2005,28(3):580-583
选取240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局域网信息反馈,进行了模拟投资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1、在连续性公共物品困境和自协调序列规则下,先前决策者的合作行为在决策的早期和中期起到了明显的榜样示范作用,并导致后续决策者的合作行为增加;2、这种示范作用在决策后期不起作用,被试出于搭便车或者担心自己利益受损的心理会表现出较高的竞争行为;3、先前决策者的竞争行为在整个决策过程中都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使后续决策者的合作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4、在没有任何信息反馈的情况下,被试倾向于在初期就做出投资决策,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2.
团队中出现搭便车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伦理和管理制度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了借鉴清教徒工作观以重整工作伦理的观点。同时,运用团队有效性模型进行了问题诊断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公共物品困境中对惩罚的操纵表明:惩罚搭便车可以维持群体内的合作行为。早期研究表明, 惩罚的设置有助于建立社会合作规范, 有代价惩罚、利他惩罚和第三方惩罚等惩罚形式为间接互惠提供了合理的解释。随着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惩罚表现出新的形式, 如自私惩罚和反社会惩罚, 被惩罚者的威胁报复将使合作者不再继续惩罚搭便车行为, 导致合作行为的减少直至消失。正当性理论、道德情感理论和文化基因协同进化理论表明惩罚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价值, 惩罚的作用存在框架效应。本文介绍了一些有关的中介变量, 如利他、信任、声誉、文化、期望等, 可以对惩罚作用的积极面和破坏性予以适当的解释, 也为合作的心理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于建嵘 《学海》2006,19(2):26-32
奥尔森的“选择性激励”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的经验事实。本文提出的“压迫性反应”表明,当“集团”还没有明确的边界,即还没有形成具有约束力的组织形态时,社会群体中的部分成员为改变某一社会政策或社会现实所进行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是“集团”外部的“压迫”。中国农民所进行的维权抗争主要不是根据“集团”内部“奖罚分明”所进行的“选择”,而是对“集团”外部“压迫”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马剑虹 《应用心理学》2008,14(4):371-377
公共资源两难的根本问题是个人经济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一些人为了追逐个人利益最大,过度获取公共资源,走向"公共的悲剧",或不愿为公共资源作出贡献,"搭便车"现象流行。传统的研究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探讨公共资源两难博弈行为的机制,用"贪婪"来解释"搭便车"现象,并根据强化理论以奖励和惩罚作为主要对策。但是,这种理性经济人观点忽视了人的社会动机。实际上,公共资源两难博弈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方法论上有必要从社会人(Homo socius)的人性观来进行分析。本文在当前的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分析了公共资源两难博弈行为的动机模式,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提出了公共资源两难管理的社会学习过程和动机释放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