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研究者们发现了应激状态下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共生的现象,这对于缓解压力提高应对效能有重要意义,积极情绪的研究成为应激和应对领域一个新的方向。为进一步明晰应对过程中积极情绪发生的特点、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应对过程中积极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为基点,探讨意义指向应对(应对失败之后),积极情绪指向应对(应对初始阶段),以及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应对行为之前,并进一步探讨了情绪表露和情绪粒度两个与积极情绪密切相关的因素)。以后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应激源类型的划分,意义指向应对、积极情绪指向应对以及情绪表露和情绪粒度的进一步研究,并积极关注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意识的四个要素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实验事实 ,提出了意识内部结构的观念。按照本文提出的意识的四个要素理论 ,意识由意识的四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意识的四个要素是意识觉醒、意识内容、意识指向和意识感情。讨论了意识四个要素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3.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永进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5,28(5):1096-1099
未来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未来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的一种人格特质,其目标不仅架起了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也影响个体的认知与行为,并且不同目标还具有不同的动力作用。但个体如何建构未来目标、确立优势目标等,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应对方式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申艳娥  叶一舵 《心理科学》2004,27(6):1523-1525
本文通过对530名中小学教师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测试,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教师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对教师采用何种应对方式具有间接或直接的预测作用,且它们可能分别对某种类型的应对方式更具重要性。(2)高自我效能感、高社会支持的教师更倾向于采用适应性应对方式;低自我效能感、低社会支持的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3)教师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增加有助于教师压力的缓解和适应性应对方式的采用。  相似文献   
5.
在积极心理学中,希望和乐观虽然存在很大程度的概念重叠,但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概念。希望的概念核心是以目标为中心的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乐观的概念核心是指向未来的积极预期。作为两种指向未来的积极预期,希望和乐观属于人格特质的范畴,共同成分是对目标的信念;二者的差异性在于对未来预期的方式和对预期事件的个人控制。相关研究发现,相对于乐观,希望通常是主观幸福感和学业成就更好的预测指标。未来研究应明确希望和乐观的整合,验证是否存在控制点的调节作用,并开展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朱贵金 《天风》2008,(9):24-26
基督教的崇拜礼仪如同一个坐标,坐标的横线如同教会的礼仪年,其中以基督事件为横线中的不同刻记.坐标的竖线象征教会崇拜的方向,焦点始终指向教会所崇拜的神.崇拜的方向永远不会改变,但崇拜的内容,会随着礼仪年的推移而在不断地进行,指向不同的基督事件.在此"崇拜坐标"中,基督徒的生命会随着教会礼仪年的进行,而不断成长与更新.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法舞呈现出兼具佛教文化内涵与藏蒙民族特色的审美表达:借助音乐、服饰、动作艺术化再现宗教奥义;具有明确的宗教情感指向,是内在意识与外在动作的极致融合;传承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美学思想,追求平衡与稳定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实现道德建设"由圣入凡"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新指向是:以日常生活批判实现从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的转化,把以人为本与现代性"平民化人格"联系起来,以生态和谐观念寻求公德与私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反事实思维两大理论: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该文通过综合国外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反事实思维的定义、分类以及反事实思维的两大理论: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范例说认为反事实思维的激发是自动化过程,影响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因素包括:正常性、结果的效价、与替代结果的接近性、前提的突变性和前提的突出性。目标-指向说则认为反事实思维的激发过程同样受目标、情绪控制、态度等认知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汪航  鞠瑞利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7,30(4):857-860
合作学习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合作互动中解释的作用。Chi关于自我解释的研究表明解释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学习现象,能够起到修补和建立学习者的心理模型的作用。本研究以28名高一学生为被试,采取了两种程序的合作学习任务,研究中虽然没有发现两种程序在问题解决结果上的显著差异,但是却表现出在心理模型建构方面互动效果上的差异,或表现为同等效果下的互动次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