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人格心理学发展路径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同辉 《心理科学》2008,31(2):504-506
金文以现实困境为切入点,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中国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反思.第一,对中国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现实状态进行了剖析.第二,以Mind和Mentality的区别破解了西化与本土的争论.第三,分析了中国人格心理学现实困境的两大根源:文化的错位和文化的缺位.第四,以文化排异性困境和文化缺位性困境为标准,从科学哲学层面反思、区隔和辨析了中国人格心理学的两种独立路径,即知识论层面的表层反思和方法论层面的深层反思,前者以本土化与方法论的拿来主义为主要特征,后者以本土与方法论的独立为主要特征.通过分析两种独立路径对文化排异性困境和文化缺位性困境破解程度的优劣而得出结论:只有探索和建立坚实而有效的本土方法论,才会有中国本土人格心理学构建和发展的康庄之路.  相似文献   
2.
刘同辉 《心理科学》2006,29(1):221-221
1引言中国教育心理学一直延续着“拿来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前,主要是言必称苏联,改革开放后,主要是言必称西方。这中间存在着巨大的逻辑悖论,正如杨国枢在《为什么要研究中国人》一文中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中国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我们有意无意地抑制自己中国式的思想观念与哲学取向,使其难以表现在研究历程中,而只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与承袭西方的问题、理论及方法”。中华文化中蕴涵有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它们是以中国人为对象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的实践结晶与理论升华。以回溯的视角去研究一番,定会探寻到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