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三元 《天风》1995,(1):41-43
“初信栽培”栏1995年仍将刊登以造就初信的弟兄姊妹为对象,在信仰上属于基本常识,在写作上能深入浅出的文章,希望能对读者有帮助,并支持办好本栏目。 本期刊登的王三元牧师《信仰的根基》一文,是初信者必须搞懂的问题,这一问题上的偏差,已经给教会带来不少混乱或分裂,但愿我们能明白圣经,把信仰建立在牢固的磐石上。  相似文献   
2.
“宗教对话之父”雷蒙·潘尼卡的宗教对话思想极其丰富。他基于“宗教对话必须是真正具有宗教性的对话”这一原则提出宗教对话的八条游戏规则;他对宗教对话的方法本身进行反思,提出“对话的对话”;他还根据他对宗教对话的思考,设想具体的对话过程,我们将之归纳为七个步骤。  相似文献   
3.
萌萌 《现代哲学》2006,(3):92-99
该文关注“曾经”与“承诺”—“复仇”与“拯救”如何相关特别是如何转换的“记忆的政治”。问题的背景是苦难:作为存在论或现象着的生活世界的基本事实,它是人类唯一可以普遍面对神、面对政治的“救赎地”,而不是“弥撒”中可以流逝的将来时,或在“复仇”中永远走不出的过去时。这里重要的是记忆形式的时间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而“曾经”不是无生命力的过去压力(如尼采所批判的和本雅明所清理的);也不是简单转化为复仇的有生命力的权力意志即强权政治(如尼采所一厢情愿的);而是走出复仇的拯救———即走出过去时的———“记忆”中的“曾经”的“承诺”。但事实上,它已不能由西方文化的特质独立承担了。  相似文献   
4.
洁银 《天风》1995,(5):28-29
“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始”,患难中,神向我们显慈容,施拯救,他在我们身上的作为真是奇妙。若要数算主恩,真是口舌无法说尽。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弟兄姊妹经历过这种奇妙的改变,这里只撷取几个小故事,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5.
近来.从学术言论到社会生活中都有宗教拯救道德论流行的趋势。这种论调一方面导致民众信教意向的增加,另一方面导致了人们对科学和唯物主义信念的怀疑。本文首先指出这种观点对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归因是错误的。接着驳斥了与之紧密相关的科学宗教分工说和宗教高于科学说.最后揭示了宗教道德拯救论掩盖我国当前社会道德问题的实质.会被一部分人有意利用。  相似文献   
6.
慕道 《天风》2009,(2):57-57
喜欢看《拯救大兵瑞恩》的都知道,影片中一个叫约翰·弥勒的陆军上尉,奉命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寻找一个特殊的士兵——詹姆士F.瑞恩。他必须把这个士兵送还给他的母亲。弥勒上尉和他的搜寻小组找到了瑞恩,但为了保护一座战略要桥,他们不得不与敌人展开激战。后来,弥勒上尉受了致命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手伸向大兵瑞恩,深情地说:“不要辜负大家!不要辜负大家!”  相似文献   
7.
沈承恩 《天风》2002,(3):6-8
主耶稣诚然复活了,他曾呼召彼得,主在每一个时代,都呼召合他心意的人来事奉上帝。今天主也在呼召我们,让我们回应上帝的寻找和拯救,爱他更深,将自己当作活祭献上,尽力复兴主的道,铲除污垢,振兴教会。愿主复活的大能复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方平 《天风》2002,(3):14-15
耶稣在地上传道期间,曾经过耶利哥城前往耶路撒冷,正经过该城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人名叫撒该。与众不同的是,他爬到一棵树上,正低头朝下观看,瞅着耶稣从树下经过。撒该是何人也?举止为何如此失态呢?路加福音19章2节说“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他为了要看看耶稣是  相似文献   
9.
近代政治哲人背弃古典宇宙论神学,把"自然"从存在的锁链中"解放"出来。他们试图以"解放"了的"自然"为"始基"构建"自我拯救"的政治共同体。然而,他们的"自我拯救"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霍布斯"利维坦"的自我解体;卢梭良知开显的时间悖谬。为了解决困境,卢梭被迫回到古典,创设了自然宗教,试图以信仰的力量战胜良知开显的时间障碍。但实质上,卢梭复活的是唯意志论神学,因此,卢梭这一"自我成神"的神学复活方案并不能解决近代"自我拯救"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圣经》的苦修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列民  何光沪 《学海》2005,4(2):67-75
国人都熟知韦伯对新教苦修主义的分析阐述,而这种理论的经典性依据就是基督教《圣经》。《圣经》被认为是上帝默示的经典,也是基督教各教派苦修主义的根本性依据。从传统的“历史—文法释经法”视角来看,无论是《旧约》的各类书卷,还是《新约》中耶稣和使徒的各种教诲,都有大量涉及或清晰地指向苦修主义的经文。它们包括从完全的禁欲、独身,直至普通的斋戒、圣洁、施舍等十余种形式。《旧约》苦修主义以禁食和圣洁为主,意在使当事人或场所更加洁净,从而获得上帝的恩典或者赦免;《新约》则以基督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福音进一步倡导奉献服侍的信仰生活,蕴含着隐修和非隐修的苦修主义思想和制度雏形。《圣经》苦修主义是理解基督宗教的基本纬度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