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利用抽象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等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以及间接形式的反映,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物理是一门思维缜密、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因此,这门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十分严格,教师也要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吴念阳  李艳  徐凝婷 《心理科学》2008,31(3):605-608
通过考察上下意象图式隐喻的映射机制和形成机制,验证其向抽象概念的映射具有心理现实性.实验一中,学龄期儿童阅读与图式一致材料反应时,较阅读与图式不一致材料反应时短,说明上下意象图式存在于概念水平,并在即时阅读中被激活.实验二中,学龄前幼儿表现出物品摆放的上下方位偏好差异,表明幼儿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抽象概念与空间上下方位存在体验性联结.研究证明:部分抽象概念表征具有上下方位线索,人们借助上下意象图式建构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3.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重要特征:人类的抽象概念系统是以感知觉经验和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主体可以以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加工.大量研究证明,抽象概念的加工同对其进行隐喻化描述的身体经验具有关联.这些研究主要涉及空间隐喻、温度隐喻、洁净隐喻、触觉隐喻等.未来的研究应探讨多重隐喻对认知的影响、探索塑造隐喻映射单向作用与相互作用的因素,并关注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具身认知强调认知在本质上是具身的, 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的符号加工理论认为, 概念表征独立于主体的知觉运动系统并以抽象符号的形式储存于语言记忆中。概念表征的具身理论则认为, 概念表征与知觉运动系统具有共同的神经基础, 概念在本质上是主体经验客体时知觉与运动体验的神经记录, 而概念加工的基本形式则是身体经验的模拟与还原。关于该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加工引发的知觉动作变化、身体动作对概念加工的影响、抽象概念加工的具身特征等领域。今后的研究应关注符号加工理论与具身理论的整合等。  相似文献   
5.
对影视动画中的光影设定,是影视动画作者的对剧情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影视动画创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吸引观众,表达剧情与渲染气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恰当的光影展现可以作者的作品更真实与生动,从而让影视动画更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抽象概念表征的具身认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象概念是否通过感知经验来表征以及如何被感知经验表征是具身认知面临的一大问题.在抽象概念表征是否具有感知经验基础的问题上,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抽象概念通过情境模拟或隐喻与感知经验发生联系.在抽象概念如何与感知经验表征发生联系的问题上,概念模拟理论强调情景或运动模拟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直接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则侧重具体经验或具体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共同结构关系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间接作用.未来研究应改变概念表征的稳定的心理实体观,从语言和抽象表征的关系、正常儿童和特殊群体的抽象概念表征差异入手,整合不同的具身认知观点.  相似文献   
7.
武向慈  王恩国 《心理学报》2014,46(12):1871-1879
概念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具身认知理论认为, 在概念加工过程中, 个体会以具身模拟的形式对概念所暗含的空间方位信息进行理解。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抽象权力概念加工时的激活特点。实验首先要求被试对出现在屏幕中央的词进行权力高/低判断, 接着在屏幕的上方或者下方呈现一个字母(“m”或“n”), 要求被试对目标物进行按键反应。结果发现, 当权力词隐喻的空间特性与目标物出现的位置一致时诱发了一个更大的N1波幅, 不一致时诱发了一个更大的P3波幅。该结果提示, 抽象权力概念加工时会产生自动激活空间上-下意向图示, 对权力词的加工影响了随后字母位置的判断, 并将空间注意指向了与意向图示相一致的位置, 从时间加工进程看, 起始于早期的知觉识别并一直持续到晚期的高级认知加工阶段, 权力概念加工具有内隐性。  相似文献   
8.
因明素有总结过类的传统。陈那从过往的过类中挑出了十四种,那么陈那为何专挑这十四种呢?以及为何其后的因明师就不再关注古因明所列的过类了呢?本文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一方面揭示了十四过类在本质上反映了类比推理的缺陷,亦即古因明的困境,而这正是新因明理论改革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揭示了新因明之所以能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正是由于新因明可以跨越不同对象去谈论抽象概念间的关系,可以脱离具体内容进行一般地探讨,才为其走出古因明的困境、实现因明在逻辑上的质的转变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