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2,(6):1
每位宗教信徒都具备两种基本身份,一是公民身份,二是教徒身份。每个宗教团体同样具备这样的双重身份。作为宗教信徒和宗教团体,既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又要遵守宗教的相关"清规戒律"。对于信众来说,在精神层面,宗教或许高于一切;但在中国的历史现实中,从来是王权大于教权,历朝政府都  相似文献   
2.
弘一大师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扬佛法,创造了“真诚以臻化境,无态而是众美”的弘一体;大师高风亮节,爱国护教是他一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清朝末年,国势衰微.面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有儒学背景的英敛之选择加入了天主教.本文以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报刊《益闻录》中所载英敛之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早年护教思想和爱国爱民的情怀.对英敛之早期思想的认知,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后来的种种举措,如积极创办《大公报》、直接参与到历次抵御灾害和赈济灾民的社会活动,以及努力筹建中国公教大学、大力推动中国教会的本地化等.  相似文献   
4.
包兆会 《天风》2016,(4):52-53
正张亦镜(1871-1931),本名张文开,广西平乐县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基督教文字工作者,曾担任《中国郇报》、《大光报》和《真光杂志》等基督教报刊编辑,写下的阐道护教著作达几十种;一生致力于基督教文字布道传教事业,积极探索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5.
赵鑫 《天风》2015,(3):53
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约公元260年-339年),生于巴勒斯坦。他的著作涉及基督教神学的各个领域,由于他在早期教会历史、护教、教义等方面的贡献,他也被称为基督教历史之父。优西比乌的希腊文意思是"虔诚之人",起初他在安提阿受教育,后来去了巴勒斯的凯撒利亚,在那里他与潘菲鲁斯相识。潘菲鲁斯是凯撒利亚的长老,后成为优西比乌的老师,对他的影响极大,以至后来有人称他为"潘菲鲁斯的优西比乌"。潘菲鲁斯在戴克里先大迫害时期被捕入狱,  相似文献   
6.
陈永涛 《天风》2016,(6):28-28
基督教作为一个启示的宗教,宣称其信息有一个超自然的缘起。就如古教父们所宣讲的,基督教的终极来源是基于耶稣基督的位格、话语和事工,也就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启示。基督教教义指的是第一世纪末以来大公教会的教导。这就带来这样的问题,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启示,借着何种媒介在教会中得以保存,并传承下来?这个问题指向基督教传统与圣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包兆会 《天风》2016,(9):46-47
张星曜(1633-1715?),字紫臣,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他是明末第三代天主教的代表人物,也是天主教的重要护教者的宗教对话者,著有《祀典说》、《天教明辨》等论著;他对基督宗教的贡献突出,尤其在文学事工方面成就卓然,写有大量赞美诗,在明清汉语神学建构上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8.
汤若望(Johann Adam von Bell,1591-1666)在华传教经历被其撰修历法之贡献所掩盖。汤若望通过撰写汉语天主教著作向晚明士人介绍更加完整的天主教教义,尤其是有关基督论的内容。汤若望在《主教缘起》这部著作中,详细介绍了天主教的天主论、天神论、灵魂论、教会论以及基督论等内容。在论述之时,汤若望又对佛教、宋明理学展开批评,针对有关天主教教义的疑问或误解展开详细解释与辩驳。《主教缘起》是理解汤若望护教思想的重要文本,其特征是诉诸于天主教传统、《圣经》权威,并提出了对儒家思想极富挑战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缅怀王孟扬先生杨琪王孟扬先生是我国文化教育界人士,原籍北京市,回族,笔名梦扬。1905年出生于北京牛街,1989年归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享年84岁。今天,在他归真六周年之际,特写此文,以示缅怀。孟扬先生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知识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格义”的两种含义,即它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格义的基本义就是它的文本义,而引申义则是后人对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时引出的一个概念。格义在早期佛教的传播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意义,于是它的义蕴得到了引申和发挥,产生了“格义佛教”这个术语。格义的本义是一种概念上的对等,但是后人提到的“格义”如“格义佛教”则是它的引申义,变成了比较哲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