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音》2014,(6):70
正本刊讯6月6日,安徽省合肥市开福禅寺隆重举行圆藏法师荣膺方丈庆典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安徽省暨合肥市佛教协会会长妙安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广济寺方丈演觉法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宗性法师,台北净业寺方丈宽道长老,安徽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庆法师,安徽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六安大华山云峰寺方丈开法师,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西园戒幢律寺方丈普仁  相似文献   
2.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是名士、诗人和佛教学者,琳则是当时名僧,乃有“黑衣宰相”之称。史载他们有一定的交往,但语焉不详。本文挖掘相关文献,梳理他们各自佛教活动的线索,标注他们交往的结合点及其情形,认为他们的交游以及与刘义真、颜延之的聚合,除了基于政治目的之驱动,还缘于性格相近,趣味相投等因素,而在顿、渐悟之争中,他们问难与答辩,尖锐精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北京西山八大处有"画像千佛塔遗址",赵朴初和陈垣考证,这是《辽史》记载的咸雍七年(1071)辽道宗置佛骨之"招仙浮图"。半个多世纪以来,此观点为史学界奉为圭臬。以画像千佛塔遗址及其发现的"露盘"、"牙匣"等文物为研究对象,探讨辽金时代舍利崇拜、供养和瘗藏方式,对"招仙"其地和"善"其人作深入剖析。研究发现:"画像千佛塔"并非"招仙浮图","招仙"不在燕京;"露盘"不是塔刹上的相轮;藏置"牙匣"者,乃金朝初年来自五台山的善大师。  相似文献   
4.
紫柏尊者     
真可(1543—1603)大师,俗姓沈,字达观,晚年自号紫柏,门人称为尊者。自己也谓皮毬道人。万历中,慈圣皇太后钦佩师之道风,神宗皇帝也雅知师之学行,曾曰:“若此真可名一僧。”(《紫柏尊者别集附录》)遂取之为名。真可,世居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9月28日上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吴黄寺在大雄宝殿广场隆重举行方丈楼落成暨能法师升座庆典。江苏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常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常州天宁寺方丈松纯长老,常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廓尘法师,常州市武进区佛教协会会长、宝林寺方丈闻法师,常州市  相似文献   
6.
正如时之春如日之晨2014年春,本刊编辑部专门对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特邀顾问方立天教授进行了采访。笔者走进方先生的家,只见墙上一幅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格外显目:"如时之春,如日之晨,东风徐来,不惊一尘。"这似乎在诠释方先生勤思勉行、淡泊超然的一生。方先生为人低调谦和,言语间洋溢着哲人的智与长者的慈祥,犹如和风细雨,启迪人心。  相似文献   
7.
道次第的思想是藏传佛教中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学说、修行体系之一。萨班《显明佛陀密意》对修证次第有一严格的建构:以具大乘种性为基础,以菩提心贯彻始终,以六度万行为大乘行(行菩提心)的内容,以五道十地为层级,以人法二无我的般若观为行持眼目,而以福德智资粮的圆满为明心见性之前提,反对错乱修习,反对以认识自心为修行之全部,认为大手印为密教不共显教的特殊法门,当以六度和密咒为基础,尤其指出了错乱修习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发人深思。 刘朝霞,女,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相似文献   
8.
杨岐派禅师继承黄龙派的革新运动,用唯一的“理”来消解公案的差别性,实现了公案的平等化。在此过程中公案的具体意义不断地被抽空,出现了“悟”的纯粹体验主义。这些动态为大宗杲看话禅的出现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是:“空性是诸法(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实相,缘起法则起,缘散法则散”,不同事物的实相在空性系统中是有区别的。修行者在空除一切执著的实践中体认了诸法的实相,就有了“空”的思想和“无我”的世界观。这是一种对世间人生观的超越,他慈悲喜舍,营建人间充满仁爱的言、行、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10.
佛教新闻     
《法音》2003,(8):41-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