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归神恩     
修会神恩,是修会会祖在“具体环境”中与主相遇、合作的果实。由于“具体环境”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的,因此,神恩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表达。同样,我们修会自始创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教会和时代的需要呼唤着修会的回应,因此,神恩从开创到今天,几经变革,从表面上看,今昔不同,但其主旨——传教救灵,却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2.
儒家言孝,以舜为至极。孟子继承孔子论舜之孝,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同时提示我们将视角从"天子"转回到"人"与"子"这样更根本的身份意识中来;宋儒罗豫章则揭示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除了自我身份意识,父母本身的意义也被凸显;其后如朱子、王船山论孝,便无不本于此义。父母之"无不是"与天地之"无不仁"相当:子女为父母所生,父母如有"不是",便是生生之德有欠缺,子女也不可能生而为人。正因为父母"无不是",孝子才可能由衷地"终身慕父母"并要求"得乎亲"。但所谓"无不是"又并非愚孝,相反,人子须从此出发肯定自己,尽力成就父母之所赐而"践形";另外,父母之"无不是"也内在地要求人子"谕父母于道"而"顺乎亲",这就包括谏亲之过。舜之孝行所诠释的即是"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一语,这也是其何以成为万世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宁德地区柘荣县城附近、104国道旁的灯火山前,有一条蜿蜒迂回的柏油路伸向半山腰,沿途上去,松林茂密的幽境深处是座刚问世不久的道观──清阳观。清阳观,看上去没有什么奇特独到之处,其规模更无法与那些大宫观相比。但就这个诞生才七个年头、名不见经传的小庙,却蕴含着几位道友以三百元钱“起家”的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是1986年夏季的一天,柘荣县城郊乡下村的三个女孩(最大的年仅23岁)将盼望已久的出家修行的计划付诸行动,她们来到村对面的灯火山上,在道友林开座(乾道,已羽化)和李惠琴的协助下,大起尘劳,创建道观。这三个女孩即是现任…  相似文献   
4.
彭圣佣 《天风》1994,(5):36-37
约翰福音4:20—24节,是主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讲论礼拜的事。在此我想谈谈对礼拜、聚会的程序和礼文的看法。 礼拜要不要有程序与礼文? 有人想,礼拜“要用心灵和诚实”,就不要程序和礼文了。况且保罗说过“在乎灵不在乎仪文”,所以就不要什么程序仪文了。犹太教的繁文缛礼我们要弃绝,但礼拜是敬拜神,敬拜神就一定要存敬畏的心和诚实的态度。敬拜神是杂乱无章好呢,还是有条不紊好呢?是随随便便、毫无规矩好呢,还是态度端庄严肃好呢?“  相似文献   
5.
徐牧 《天风》1994,(8):35-36
圣诗是教会圣工中不可缺少的,她是圣殿中赞美的声环。凡属重大的圣礼、节日、礼拜及平素的聚会,都要赞美属灵的恩典,都要赞美阿爸父神,因此不论城市乡村大小教堂,有条件的,都可建立圣诗班。  相似文献   
6.
田素良 《天风》2016,(6):36-37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这是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胡瑞琴姊妹最喜爱的一段经文,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铭。她在灵程道路上践行了基督,诠释了基督的爱,为神做出了美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7.
袁志超 《美与时代》2014,(11):71-71
针对理工科高校艺术通识教育薄弱的现状来论述图书馆慕课在艺术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及职能,以期通过图书馆慕课促进高校艺术通识教育开展。  相似文献   
8.
《天风》1994,(4):16-16
美国“基督之家”监督寇世远老牧师于1992年应中国基督教协会之邀请,访问国内教会。他的讲道恩赐是众所周知的,在上海期间,除了在华东神学院、怀恩堂讲道以外。  相似文献   
9.
面对"怨慕"这一孝道实践个案中包含的情理张力,孟子与后儒偏重于不同取向的实践进路来克服.孟子承认包括舜在内的人心中既"怨"又"慕"的情感,主张通过涵养"慕"的道德情感来转化"怨";而后世尤其是宋明儒者则偏向于"不怨",并由此转向"责己",通过道德理性的自觉与主体的反身性实践来统一理性要求与道德心理的分裂.两种进路本质上...  相似文献   
10.
"无適无莫"出自《论语.里仁》篇。关于"適"和"莫"的解释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郑玄的"衬健彼?二是范宁的"厚薄"说,三是韩愈的"无可无不可"、朱熹的"专主不肯"说。本文的考察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1)结合卜天素本《论语郑氏注》的出土文献,把郑玄"衬健彼档木咛逡庖宸岣黄鹄?(2)认为范宁的"厚薄"说,当从"適"作"嫡"而来;(3)韩愈"无可无不可"说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及朱熹"专主不肯"说的意义。三说虽有着字词考证上的一些区别,但大义还是一致的,都强调我们的所作所为要以道义为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