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搞创作非得有丰富的材料供选取使用,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感人的作品。然而,也不绝对如此。只要你有必要的知识积累、真切的生活体验,并在特定的背景下、情境中善于驰骋大胆的想像,就能拓展思维的空间,填补素材的缺陷,丰富笔端的匮乏,进而凭想像做出佳作来。  相似文献   
2.
约翰在花园里清扫叶子,修剪草坪,忙碌了一整天之后,他想:“一定会有更快的方式干这个活儿。”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想像力与理性的普遍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军 《现代哲学》2008,(2):109-113
本文针对想像力在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中的前后不一贯的表述,从想像力与理性的普遍法则的角度来全面审视康德在想像力问题上的一贯性立场.在认识领域,想像力发挥了综合的作用;在实践领域,想像力发挥了创造的作用;在审美领域,想像力发挥了自由联想的作用.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理性的普遍法则都对想像力进行了根本的规约.  相似文献   
4.
按照康德的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的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的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的“综合”只能是知性的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的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的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的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我所说的“对象之谜”.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解开这个谜,围绕关于《纯粹理性批判》之范畴演绎的分析,说明知性范畴不仅构成了知识的先天条件,同时也构成了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5.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