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解惑     
该文从孔子“不”的提法入手,尝试把“”作为普遍的人类精神现象进行探讨。在区分与无知,与怀疑的不同意识特征之后,作者对的多样性作分类描述。在此基础上,把孔子与庄子当作有助于解的两类不同的经典思想资源加以评介,并以王国维为例,讨论其所包含的心理与时代因素。文章最后以对“解”的理解结束全文。  相似文献   
2.
正一、对《牟子》真伪问题的再认识《牟子理论》(以下简称《牟子》)是中国佛教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其"比物连类,繁称博引,意存讽谕,词协宫商"[1]的文学魅力,更在于其作为了解早期中国佛教思想的珍贵史料所具有的学术价值。然而,关于《牟子》文本成立的时间和作者,即是否为东汉苍梧太守牟子博所作这一关于文本的真伪问题却成为一桩悬案,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学者们埋头陈书,想方设法,试图考证《牟子》撰写的确切时间和作者,但至今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3.
吴勇 《宗教学研究》2007,1(2):68-73
《高僧传》、《祐录》等佛教文献记载佛法初传历史,依据的是《牟子理论》。《牟子理论》甚至影响了在南方翻译的佛经。汉末交州,社会安定,儒学盛行,学术自由,与海外交往密切,从而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条件,但也抑制了佛教传播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扩大,这是《牟子理论》创作的历史背景。《牟子理论》首先译Buddha为“佛”,并在中国南方介绍了佛“相好”制。  相似文献   
4.
关于<史记·伯夷列传>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一段话,有一种看法认为它表示司马迁本人对天道的一种疑,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不过表明司马迁对当时天人感应说的批判.这两种看法均是误解.实际上,司马迁只是借"或者"之口表达了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内心里共同的迷.这个迷之所以产生,除了未能确切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还有其更为普遍、更为深刻的个人认识原因和社会历史根源.这说明探讨"或者之",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戒为师     
有几位老师是我终生难忘的。这几位中有的并没有直接给我上过课,只是因为某句话或某件事让我明白了事理,我在心目中对他们永远尊为师长。我觉得韩愈所说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而不从师,其为也,终不解矣!”实在有理。为我解,使我明理的,当然是我的老师! 如今,年岁徒增,困并不见少,为解仍然需要老师,可是老师越来越难找了。到了一定的年龄常犯好为人师的毛病,这是从师的一大障碍。此外,在坎坷的人生途中有些曾被我视为老师的人,使我失望、寒心,以致于轻易不敢认师。以谁为师呢?这成为我的一大困。还是释迦牟尼佛指点了我,“以戒为师”。我把这一教导作为本栏目的一叶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