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人性化医疗的基础,面对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困境,探索如何应对困境中的医患关系迫在眉睫.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阐述了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站在对方立场上的思考方式.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存在共情缺陷,如易产生共情疲劳、缺乏倾听、缺少尊重等,通过心理学干预技术提高其临床共情能力有利于减少共情缺陷、避免医疗纠纷、协调医患关系.良好的共情能力有助于推进新的合作型医患关系的建设,尤其适合于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文化的情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理”这一特殊范畴表达了儒学与中国化中一种情理交溶,以情为源和本,以理为鹄和用的特有化精神。基于传统社会的情理精神与现代理性精神是相冲突的,建立在情理精神基础上的人治传统更可能对现代社会的法治起到巨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延伸思维”来创作一些带有喜剧色彩的文艺作品.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而且能够达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喜剧效果。就像导游带着我们参观一座大宅院.一层院子一层院子地参观,走到最后,已经到了围墙的墙根,再也无路可走了.聪明的导游却透过围墙上的“花窗”,让我们看到了墙外的风景.使我们在参观结束时,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愉悦。  相似文献   
4.
征稿启事     
长期以来,我刊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支持与厚爱。欢迎作者朋友继续赐稿!为方便投稿,特列主要栏目及其内容要求如下。卷首语:文章要写得短而精粹,为通本之灵魂,居诸作之首位。应做到言简意赅,蕴含哲理,发人深省。思维殿堂:展示创新思维的哲理性、深刻性,但力戒抽象议论,而应深入浅出,夹叙夹议,寓理于事。智慧人生:记叙生活体验,抒发涉世感慨,领悟人生智慧。贵在视角独特,感受真挚。  相似文献   
5.
哭由情生,但是先秦之时,哭不能率意自为,而是有着种种礼之规定。就儒门奉持之礼而言,哭礼包含哭有形、哭有位、哭有节、哭有在、哭有亲疏、哭有不为、哭有除期等诸多内容。哭礼之制据于人情,所用则在制约人情,是理性的设定。但实践中,情礼往往互搏,兼以规制繁琐,待及社会发展,衰变自不可免。  相似文献   
6.
仝宇光  李颖  陈杰 《心理科学进展》2023,(11):2025-2039
伴随着SPaCEN理论的提出,阅读对社会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共情作为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及影响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模型。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可以从共情诱发通路的多样化,共情体验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效,共情与文本阅读共享的脑区三方面进行剖析。未来亟需在基础加工层面和应用层面进行多维研究,促进读者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陈小洁 《学海》2014,(3):161-166
法律的实施,司法的运行,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最低限度共识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支持力量,需要依靠法律和非法律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传统司法同样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基础,它突出表现为源于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情理"。这既是传统中国"情理法"一体的机制所致,也是情理自身的内涵使然,更为中国传统司法实践中的诸多事例所印证。情理法三位一体的逻辑结构,使中国传统司法必然以情理为文化根基;情理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开放特征,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司法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司法实践充分证明了情理作为一种内在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与司法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8.
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以往关于中国人社会行动(行为)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结构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人"与"事"是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的主要变量,并从基本关系、问题性质、责任结构、共事经验四个角度分析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模式.本文将时间视角引入对问题的分析,指出上述四个角度都具有时间的性质,从而提出"多元嵌套结构"的概念,并以此来解释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模式,最后形成关系-问题-责任-经验四位一体的影响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
龚建平 《学海》2007,(6):31-37
"批判"是在理解"何以可能"基础上的价值评价,其中,首先要阐明文本的各种意义.传统儒家伦理作为一个完整的应付生活环境的文化系统,有着深刻的超越精神和人性内容,不能仅简化为诸如"报恩"一类的感情."情理"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人性内涵的一种准确概括,而今仍有不可否认的普遍意义,对之做逻辑分析时应说明结论的限制性.  相似文献   
10.
惠栋通过易学建立的朴学范型具有鲜明的思想特点:他将传统的经学考据发展成自觉的证明学说,完成了朴学的知识性转向;他将汉易的象数之学综合成更加完整的象化模型,优化了建立在行为理性之上的传统易学范本;他还提出兼两说与既济说,发挥出一套理情成善的礼治理论,将宋儒的天理重新解释成具体的个体性的分理.奠定了清代哲学走向个体化与制度化的思想方向的基础.因此,从近代哲学的演化趋势来看,可以将惠栋的朴学范型看成是心性哲学与理性哲学融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