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学习惰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琪  程佳莉 《心理科学》2008,31(6):1458-1460
学习惰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现象,它对学生和成人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相关的研究国外已有而国内尚无.本研究为帮助学习者克服惰性、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在文献检索和典籍查阅的基础上,界定了惰性和学习惰性的概念;探讨了学习惰性的危害、成因及其影响因素;从认知、情绪、行为和易发人群等方面辨析了学习惰性与学习倦怠的异同;建议对学习惰性与学习倦怠采取不同的评估、教育和心理干预措施;最后对如何拓宽与深化学习惰性的研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提出了一个“极理以尽情性之宜”的理欲观。他主张通过彻底贯彻三纲五常和法制以致情欲于“中和”之境 ,实现理与欲的统一 ,并从主宰之天、自然之天和合为一的“真”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本体方面的论证。董仲舒的理欲观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又存在着严重的理论错误和缺陷。  相似文献   
3.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情采》篇的不同阐释与理解并由此造成的矛盾与问题愈加突出。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任务。我们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可以发现,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刘勰强调的是抒发真性情,以及对文辞进行恰当的修饰,从而形成文章不同的艺术风貌。只有正确理解刘勰所运用的范畴,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真正关系,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或接近刘勰论述的本义。  相似文献   
4.
对158名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探讨观点采择在影响共情性尴尬的过程中,尴尬类型与共情反应的不同作用。结果表明:(1)共情反应在观点采择与共情性尴尬之间起中介作用,(2)这种中介作用受到尴尬类型的调节,即在自尊模型和违背他人意愿模型下,共情反应在观点采择对共情性尴尬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戏剧模型和非意愿暴露模型下,共情反应在观点采择对共情性尴尬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存在着性恶、性朴之争,以及调和二者的观点。但以上做法均对《荀子》文本做静态的理解,往往取《荀子》某一篇作为立论的根据,而排斥观点相反的其他各篇,或将不同篇的内容强行统一在一起。其实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其人性论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荀子》各篇也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在魏晋玄学中,竹林玄学派的代表嵇康、阮籍逆流而动,打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 旗号。对此,思想史家中一向存在嵇阮阳尊道而阴奉儒之说。本文试图通过对嵇阮文本的详细阐释 表明,嵇阮的“越名任心”论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道家反名教尊性情(自然)的观念。本文认为,嵇阮 二人早年都曾经服膺儒家目的性的礼教,但后来由于目睹现实的礼教沦为了手段性的礼教(成了捞 取名利的工具),儒家理想的破灭使他们毅然弃绝儒家而走向道家,完全抛弃名教而推崇自然,“越名 任心”论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