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提出过一些有关内丹修炼的理论,但与他同时代的钟离权和吕洞宾却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内丹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杜光庭与钟吕内丹道的比较研究,以说明杜光庭对“性命双修”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说,为内丹心性学在唐末五代的迅速发展,并在宋代以后成为道教思想与实践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著名的道书《性命圭旨》中有一句“青龙潜于西方,白虎隐于东方”的话,而传统道家的理论则是白虎在西青龙在东──这是道家文化的基本常识,《性命圭旨》连这常识都不具备,究竟是含有深意还是印刷错误,便成了桩有趣悬案。 《性命圭旨》的成书年代与写书作者也是悬案,普遍认为是明代书,在清末变得大大有名,至于书的作者,有的版本标明是尹真人高弟子,这位尹真人究竟是谁,他的高弟子究竟是谁,便不得而知了。有的版本说尹真人又被称为尹蓬头,不过多了一个外号而已,至于那位高弟子,有的版本说是黄元吉。 史书上的黄元吉生平可简约…  相似文献   
3.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着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鼓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相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七月十四日,成都市道教协会道教知识进修班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这是解放后四川成都市首次开办的道教知识进修班。中国道协李文成秘书长,陈兆康、李养正主任应邀莅会祝贺,并给学员们赠送《道德经白话解》、《性命圭旨》、《道教基本知识》等十余种道书。应邀出席开学典礼的还有成都市宗教局王善登局长,都江堰市政协刘绰然副主席等市、县统战、宗教部门的领导。  相似文献   
5.
前期王安石之学被称之为"临川之学",建构性命之理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题.临川之学注意将《周易》的天道论与《论语》《孟子》《礼记》的人道论结合起来,以建构新儒学的性命之理与内圣之道.此时王安石赞同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源于他对儒家内圣之学的追求.尤其是宋代士大夫主体意识崛起,内圣之学有利于提升士人的人格自觉,推动士大夫主体性精...  相似文献   
6.
郭畑 《孔子研究》2016,(5):104-114
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主要是在古文运动的思想脉络中不断展开并最终获得朝廷肯定的,而其间士人对于孟子的解读也在不断转变。早期古文运动虽然认定孟子传道,但诸人实际上仍将《孟子》看作羽翼六经之作,并因古文运动的文学写作需求而重视孟子之"文",而古文运动对孟子最看重的一点,也是孟子升格运动获得朝廷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孟子的排辟异端之功。随着庆历之后新儒学的不断发展,其对于孟子之"道"的探讨日益深入,孟子在"治道"上的贡献和在性命之学上的巨大诠释潜能都不断得以凸显,孟子精于治道和善说性命的两面在庆历以至于宋神宗的这段时期内呈现出一段时间的分裂,直到王安石新学和理学都努力连接"内圣"和"外王",孟子的这两面形象才逐渐绾合。此时,孟子之于"文"的启发性、《孟子》乃六经之羽翼的看法逐渐淡出士人的视野,且士人对孟子排辟异端之功的评价也有所转变,孟子逐步趋于全面圣人化,并最终取代颜子成为"亚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性命双修”的视野对乾嘉时期山西著名高道刘一明的“道”“德”论进行了剖析,得出“性命双修”既是刘一明“道”“德”论的前提,又是其归宿。这对当代道德论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既要注重生命的教育,又要注重精神的提升;此外,刘一明的“德”论表明,德行的践履不仅要注重个体的自我认知,而且还需要注重外在力量的约束。 白娴棠,女,哲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相似文献   
8.
沈岚 《中国道教》2012,(1):27-30
正在《淮南子》一书中,其理想人格的代表是真人,真人优游于世,超越生死并具有无限能力。"故闭四关则身无患,百节莫苑,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本经训》)"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  相似文献   
9.
正北宋时期的思想文献注释呈现出融合诸家、内求一理的独特风格。在这个基本的立场下,荆公新学的庄学思想体现出独特的新意——撇开魏晋隋唐时期的庄子注释风格,转向儒家本位立场的惟义理是求,庄学也体现了通一的道。在北宋庄学的视野中,荆公新学的庄子注及庄子义解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文献,其中保存最完整、在庄学史上最受称道的就是王安石之子王雱(字元泽)所作的《南华真经新传》,这部不拘泥于庄学和道家思想框架的庄子诠释可谓思想活跃、主题集  相似文献   
10.
<正>清末,有一批太监由于特殊因缘,成为道门中人,并且创立了一个道派——霍山派。其时京城内外有些寺庙道观日趋破败,而住持无力修缮,遂由太监道士接管。宝金山上的玉虚宫便是其中之一。宝金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附近。山上有玉虚宫,创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据《玉虚宫碑记》,创建人为全真龙门派道士李合仁。李道士原系太原商贾,因究心性命之学,乃出家学道。厌居城市,云游至宝金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