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传播以各种沟通与传播的方式,将科技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传入社会各阶层,争取公众理解。科学传播曾经是人类启蒙的象征,长期被视为国家教育的核心,也是国民素质的指标。在这种科技传播的观念中,科学是有益处的,应当寻求社会大众的理解。但是,伴随着快速的科技发展,许多应用的技术,在短期效益的满足中,逐渐突显出这些科技在长期所显现的风险。武器的发明、核能的应用、环境的破坏、气候的变异、药品的滥用等等,都已经让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发觉,科技的应用,充满不确定的风险,导致怀疑科学效益的氛围。这种怀疑的风潮,在20世纪末可以说达到最高潮。狂牛症、基因改造食物、有关气候的科学数据可能造假、手机电波伤害大脑、商业化的科技产品等等,都充分体现科技风险已经不再是一个专家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旁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科学传播的过程,已经不再以追求公众理解为主,而是期待公众信赖。这一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应用科技的两难,因此也成为一个如何降低公众疑虑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哲学家长期处理怀疑主义的理论,能够从对于知识的批判的角度,为科技传播发展的方向提出两项建议:第一、科技传播的内容中,必须列及风险的机率,并且考虑"预警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的应用;第二、科学传播的作法,必须以寻求公众信赖为主,而不仅是公众理解。本文最后强调,这两点的落实,充分体现现今科学传播工作者应当提升科学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皮浪怀疑主义是对晚期希腊哲学的独特总结,在把伦理学作为理论归宿的晚期希腊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旨在追求人生的幸福,并探索出一条求得心灵宁静的独特途径——悬搁判断.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对怀疑的哲学讨论出发,在总结了已有的关于怀疑的定义、怀疑的形式化研究后,主张继续以形式化的方法来研究基于证据的怀疑。本文借助邻域语义证据模型,分别从两个方面对怀疑的逻辑性质进行考察:第一,将怀疑作为一种静态的认知态度,考察了信念、证据和怀疑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怀疑的相关逻辑性质;第二,将怀疑作为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考察了初始认知状态为相信某个命题,在引入该命题否定的证据集后,认知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且给出了动态算子的归约公理及其有效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怀疑方法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在中医的发展史中被历代医家所采用,中医学每一项重大的发现都与大胆怀疑分不开,要想使中医学得到长足发展,就有必要对经典中医理论提出大胆的怀疑。1 怀疑方法在中医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怀疑方法在中医的发展史中被历代医家所采用,汉代张仲景正是对《素问·热论》按日传经的怀疑,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传经不拘时日”的新思想;金元诸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和现行的理论提出了怀疑,创立了各自理论特点的代表学派。刘完素对《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六气病机独缺燥邪提出怀疑,创造性地提出了“诸…  相似文献   
5.
渊声 《天风》2012,(2):48-48
我是一位信主多年的姊妹,两年前有一弟兄伤害了我,使我痛苦万分。事情已经过去了,牧师和弟兄姊妹也劝勉我要“忘记背后”,我也是这样想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从心里饶恕他吧!可是,每当见到他或提起他,我总是十分的敏感,总会想起曾经的伤害。因此,我怀疑自己是否能从心里饶恕他,我求神除去我这段记忆,但似乎记忆仍在,心里很迷惑,我当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雪峰 《天风》2012,(10):52-53
得知哥林多教会存在的问题时,使徒保罗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很想立即前往处理,但因事务繁多,无法脱身。于是,他采用书信的方式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几封书信过后,教会的情况有了好转,不少当事人已经悔改,但也有一些人依然我行我素,他们不但漠视保罗的书信,而且怀疑保罗的人品,有人甚至质疑他的使徒职分。针对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究学思结合。自然,在思中就会有怀疑,解决怀疑就要学习。今天的语文,同样注重怀疑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我认为,怀疑能力可以从多方面加以培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利科的"怀疑的解释学"引出一个对解释学的怀疑问题的更加宽泛的思考,强调任何解释学都是对怀疑意识的克服,从近代到现代的西方解释学的发展都表明了这一点。当代的现象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的"被给予性",而不是某种先入为主的基础。现象学的被给予性是超越传统基础主义的,它同时也是对怀疑主义的超越,它的怀疑是笛卡尔似的。伽达默尔似乎不满于利科过于执着于怀疑的解释学与信心解释学的对峙和差别,而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即置怀疑的解释学于信心解释学之中,虽然他在本文中并没有明确使用"信心解释学"这个词。对于伽达默尔来说,从怀疑到信心,是通过辩证法来实现的,而他眼里的辩证法被解释学化了,并与现象学对接,它涵盖对话、解释学的应用、实践智慧和视域融合等因素,伽达默尔突出从中引发出来的"分享"概念,强调理解作为一种参与是"分享",而不是独占,它不是获取部分,而是获取整体,人类的文明、文化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类似滚雪球,越滚越大。  相似文献   
9.
单渭祥 《天风》2005,(7):28-29
不要作糊涂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5:17) So do not be foolish,but understand what the will of the Lord is.(EPHESIANS 5:17) 说到“神的旨意”,因为大家都感到它十分高深莫测,所以有些莫衷一是。正因为此,个别人利用人们对神旨意的敬畏崇拜心理,就冒名“神的旨意”,来蒙哄他人或抬高自己。甚至随便说所谓“预言”,把撒但的欺骗和自己的私意当作“神的旨意”。甚至一件明显不符常识、不合公理的事,就因为被人说成是“神的旨意”使许多软弱的信徒看得“合情合理”,有人也因为听说它是“神的旨意”,就不敢不信,以为提出怀疑就是怀疑神。结果当然是误人害己,有辱主名。  相似文献   
10.
解惑     
该文从孔子“不惑”的提法入手,尝试把“惑”作为普遍的人类精神现象进行探讨。在区分惑与无知,惑与怀疑的不同意识特征之后,作者对惑的多样性作分类描述。在此基础上,把孔子与庄子当作有助于解惑的两类不同的经典思想资源加以评介,并以王国维为例,讨论其惑所包含的心理与时代因素。文章最后以对“解”的理解结束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