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空回收站     
对于别人的错误之处,我们都习惯在头脑“回收站”里留下案底,以便哪天这个人再度犯错的时候可拿来作“参考”、作“根据”,看是不是能够原谅,这是法治社会为人类制定的一套准则。原谅一个人的过错不难,因为原谅不需要“用力”,忘记一个人的过错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删除”很难彻底,即使是电脑,程序被删除后还是会有零星记录残留在硬盘某处,更何况是有情绪的人,当然更不容易将别人的错删除。不论你有多大方,不论你脾气有多好,不论你怎样说服自己不去计较,这个人的过错总会在最紧要的关头涌上心头,所有不愉快的过去会一幕一幕自动在你眼前…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性善论是关联着天而言的,人性之善必须关联着天才有其绝对性与超越性。荀子讨论人性没有关联着天,故荀子的人性论无论是什么形态,都逃不了性恶论的窠臼。但荀子又欲以性恶论使人达致圣人,于是,他的道德动力便成了问题。荀子要解决道德动力问题,就必须向孟子的人性论和心论靠近,尽管这在荀子是不自觉的,但思想的理路必然如此。由此证明:性善论是唯一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3.
拜读《佛教文化》96年第6期法宏大文《狗子有佛性你无佛性?》后,受益良多,但也有不敢苟同之处,使我这个门外汉不能不言者。特撰文求教诸方大德及法宏师。文章开头说:“幸好得遇几位禅门大德。为我指了个入处,几经磨砺,得了个歇处,方知确有生死可了。”法宏师得个“入处”是什么?“歇”的程度是怎样?值得仔细推敲。所谓的“入处”,如果是文章第三段所说的“真正修禅有证,‘欲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便是真实不虚之境界,我们不必想改命运,改造我们自身就是改造我们的命运。”请问此“心”是常?是无常?是既有常又无常?还是非…  相似文献   
4.
石军 《佛教文化》1997,(6):37-38
一、“明”师出高徒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师从名师自然受益匪浅。圣人孔于弟子号称三千,高贤七十二,令人景仰;庄周师从道教祖师老子,专心修炼,遂能分身隐形神通具足;而一代名师勿过于三界导师,人天教主的释迎牟尼佛。从鹿野苑度五比丘到各处传教四十年;法音流传东上二千五百多年,教化无数众生!从其所教,圣增辈出;近代也高僧连绵,续佛慧命,名师出高徒啊!我们又可以把“名”字改成“明’V宇。原夫佛来御宁,邪师说法;言皆是妄;法不契理,盲引愚痴,欲升反堕;佛出世间,如果果日丽天,群昏灼破,皓月当空,诸有清凉,诫反邪…  相似文献   
5.
1991年3月6日,一代名尼通愿法师辞世。初闻通愿法师之名,确曾有过孤陋惶恐的感觉,其传奇的身世与淡泊的一生常令人思无所依,欲说还休。通愿法师俗姓翟,名尧臣,世居山东。祖上并不富裕,其祖父曾以钉鞋为业,膝下子女八人,风雨飘摇,嗷嗷待哺。因山东土地贫瘠,只好拖儿带女,来到黑龙江双城县。其父为长子,名文选,字羲人。自幼聪颖好学,常于砍柴卖菜贴补家用之暇,在本地白财主家的私塾窗外听讲,后为教师周先生发现,见其悟性颇高,孺子可教,便以自己的薪金来供其上学。翟文选果然不负众望,勤苦求学,考中举人。袁世凯时为议员。因不满其窃国专权行为,  相似文献   
6.
朱子在《易学启蒙》中曾引用邵雍“心为太极”之说。此说与朱子学的固有观念似乎相矛盾。但“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的框架内至少曾出现如下三种理解:朱子本人以“心”为易图的中心方位来解释“太极虚中之象”的“环中说”;在朱子后学中具有广泛影响的禀赋说;现代学者所揭示出的“境界说”。三种说法并不矛盾,“环中说”背后所体现的是“太极不离阴阳”的活动性原则,它与“禀赋说”所代表的实体性原则相辅相成,二者的统一就是“境界说”。此外,“心为太极”还有一层工夫的含义,对于提示学者在自家身上体贴太极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应从宇宙本体论的视域理解扬雄的性善恶混论。"玄"遵循异质相生的原理生成万物,性善恶混就是"玄"成物之理贯注于人性的结果。"玄"措摛阴阳之气而生发万物,抟聚于人则表现为神明之气与阴阳之气的并用而为功。扬雄论心,兼具知行的能力,在修养工夫上,既强调养心的纯正刚毅,又注重耳目感官的合理之欲,这正是"玄"成物之理在修养论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程郁 《孔子研究》2012,(2):12-21
董仲舒人性论中性善情恶(性阳情阴)思想是在先秦诸子的性情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建立在先秦天命至人性疏离分化的基础上,由心性两分进而性情两分,最终引入阴阳观念,而导致性善情恶理论的完成。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过程只是叙述、逻辑上的过程,并非完全是历史的、时间性的过程,在先秦人性思想演进过程中,上述分化、演变往往同时、乃至在同一文本内部交错进行,并因思想派别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更为重要的是,心性、性情的分疏离合过程其本质则是人的自然之性与哲命、义理之性的分疏离合之过程。  相似文献   
9.
学诚 《法音》2012,(4):25-27
媒体是现代社会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有人称之为"第四种权力",对保持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媒体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也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媒介即讯息"这个著名观点,即媒介自身比它所传播的内容对人类社会的变革与进步更具有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临床中关于反复胸闷胸痛患者的较高误诊率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此类患者伴有的心理精神障碍往往被忽视,得不到合理的治疗,预后较差.本文主要讨论关于反复胸闷胸痛患者病因的鉴别、心理精神障碍引起胸闷胸痛的机制、胸闷胸痛与心理精神障碍的关系、“双心”医学诊疗模式以及反复胸闷胸痛的治疗进展,通过增强临床医生对“双心”医学的认识降低胸闷胸痛患者的误诊率、漏诊率,减少过度治疗,通过心血管医学和心理干预联合治疗,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