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天主教传入安徽,最早可追溯到元朝。元代名臣余阙的《青阳集》卷三《合肥修城记》记载,元末领导修建合肥城的马世德,"字元臣,雅尔喀斡国人,由进士第历官应举翰林文字、枢密都事、中书检校、庸田佥事。"据陈垣先生在《元代西域人华化考》中考证,马世德为蒙古人,信奉也里可温教。雅尔喀斡即也里可温,也里可温教即元朝时期的天主教。这是安徽省最早的关于天主教的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2.
徽州古民居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宝库,传统文化之精髓,而《周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头活水,其"天人合一"、"保合太和"、"唯变所适"的美学思想对徽州古民居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徽州古民居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研究徽州古民居所体现的《周易》美学思想,有助于体认其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将有助于更好的保护和宣扬徽州古民居,从而让更多的人来感受它的美。  相似文献   
3.
丁希勤 《社会心理科学》2008,23(1):47-50,108
徽州道教思想以宿世因缘为因,以清静无为为体,以经教符箓为用,以先花后果为实,旨在说明有缘来成仙,仙不度无缘之人;清静乃真常本性,一切得道仙人以此为本;人品对道品之重要性,有道心方成道术;以及道教成仙不离世间觉,红尘即道场等。  相似文献   
4.
新发现的民国安徽通志馆传抄本《新安理学先觉会言》表明,明中后期,阳明学在徽州十分活跃,而这一切都归功于阳明高足的传播活动。邹守益、王畿等阳明高足,通过徽州的学术讲坛并深入徽州乡村大族等方式,把阳明心学之风吹到了徽州地区,进而影响了徽州人的思想,实现了阳明学在徽州的大众化,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阳明学在徽州的传播实践为我们今天实现儒学大众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齐云山,位于皖南徽州休宁县城西15公里,与黄山相望对峙,系黄山山脉向西南延伸的一个隆起部分。因为白云长从山中生出,古代又称“白岳”。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诗云:“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说的正是黄山和白岳所在的徽州地区徽商发达时代的繁荣景象。黄山是人间仙境,齐云山则是天上人间。这里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名山,在道教中又称福寿山。齐云山的道教文化历史悠久,它始于唐,兴于宋,全盛于明,直到清末民国,仍是香火不断。但由于遭受“文革”期间的破坏,许多道教建筑只存下遗址,道教文化的各种载体也散落民间…  相似文献   
6.
7.
灵顺庙又称五显庙、五通庙,是唐朝以后我国东南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最早产生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灵顺庙的建立适应了唐朝徽州区域社会形成与发展的需要,实质上是徽州区域意识形态在天文、地理和道教上的一种神学价值体现,并藉徽州精英人物得以向外流布,从而在我国东南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春妍 《美与时代》2013,(7):103-105
徽州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朝代中,为我们提供了浩瀚的图形资源。在这样一座内容丰富、形式完美、风格多样、技术精湛的艺术宝库中,无论是对对象的概括、抽象,还是对纹饰的组织、构成,都极具现代感。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几何纹图案与器物造型的完美统一,以及从中透露的有机性和情感性,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这给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特别是几何形构成中,如何改变设计的冷漠、机械僵硬感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徽州的牌坊、古民居、祠堂建筑闻名遐迩,被誉为徽州古建筑艺术三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古徽州又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地带,水碧山青,钟灵毓秀。卢村位于徽州六县之一的黟县。木雕与石雕、砖雕并称“徽州三雕”,指具有徽派风格的三种地方传统古建筑雕刻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志诚堂里的木雕栩栩如生,被誉为“雕刻艺术的博物馆”,花窗是志诚堂木雕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徽州木雕面临着无人继承的窘境。以志诚堂花窗为例,研究木雕的发展现状与原因,从而为徽州木雕的长远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及建议,弘扬徽州优秀的木雕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