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杰 《世界哲学》2004,(4):59-81
索绪尔的宏大构想,是展示一个伟大发现:存在着种种神的名字,诗人以神秘而固定的样式创制出来,编织入(梵文、希腊文、拉丁文)古诗的行节中,这些名称经由依次选择数个特定的字,使其可被人理解。简括地说,索绪尔发现诗是双层的:行上覆行,字上覆字,词上覆词,能指上覆能指。这种变换字序以形成新词的圆转若环的现象,索绪尔以为到处都可见;他被它迷住了;若是听不到原初意义的籁籁细响,他就无法读一行诗。若干字结了盟,播撒遍了诗行,历历在目……意义决不是单一的,数个字形成一个词,虽则每个字理性上都是毫无意义的,字继续在我们身上寻觅它的自由,去意指别的什么。  相似文献   
2.
朱刚 《现代哲学》2006,(4):78-85
该文考察了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对阿那克西曼德的一条箴言的两种不同解读。海氏从其存在论视野出发,认为该箴言所传达的是古希腊人对于在场与在场者的基本经验。海氏的解读赋予了“聚集”、“嵌合”、“一”以优先性,认为开端处的“裂缝”是消极的、派生的,必须要被克服。但德里达认为海氏的解读错失了另一种本源意义上的“裂缝”。这种“裂缝”不仅不应当被克服,反而应当在开端处就予以保持,如此才能给他者、未来和正义的到来保有一线机会。这两种不同的解读实质上反映了关于开端、历史与未来的两种不同思想。  相似文献   
3.
张奎志 《世界哲学》2006,2(2):29-36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德里达则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命题进行了解构,他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目的出发,通过对隐喻和哲学之关系的分析入手,解构了西方“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实现了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并通过对“补充”概念的哲学内涵的挖掘,进而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J.德里达是他所在的这个时代最富有想象力的哲学家.他的自信和知识分子的勇气使他能做真正原创性的工作.人们记住德里达不是因为他发明了"解构"的方法,而是因为他使人们的想象力获得了解放.  相似文献   
5.
朱刚 《世界哲学》2010,(3):55-67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哲学中区分了作为dasGeistige的精神和作为dasGeistliche的精神:前者指柏拉图一基督教式的形而上学的或存在一神学的精神,后者指非形而上学的、去基督教化了的精神。海氏把后一种意义上的精神解释为火焰之燃烧、道路之开辟,认为它先于柏拉图-基督教的精神,并使后者得以可能。它是海氏要返回去的前-本原的本原。但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要回到的这种精神仍是基督教的真理。德里达把海德格尔的精神再次基督教化。但德里达也许并没有看到,海德格尔后期对于精神的思考已经引入了某种新的东西,某种不可以再基督教化的东西,那就是关于“道路”或道路之开辟的思想。总之,本文包含了三个针对“精神”的反思,即海德格尔对于传统西方之精神本质的反思,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反思的反思,以及此文作者对于德里达的反思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语言哲学在当下的西方哲学界中已不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许可归功于德里达的努力。但这不能忽视语言哲学在历史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特别是自弗雷格到塞尔,途经胡塞尔、罗素、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奥斯丁等等。本文在阅读德里达《有限公司》基础上,试图理清语言哲学在上世纪走过的路程,在此过程中,每个思想家都留下了自身的足迹,尽管这些思想前辈们的观念多么地相互对立,但作为人类的整体来说,前一代人的足迹所开拓出来的路,使后一代人有了走下去的方向和决心。同时,语言哲学并不是象牙塔里的问题,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western philosophical readings,this article recommends two relevant subjects:one is the concept of radical hermeneutics,which represents a new descent of Hermeneutics; another is that of repetition,which is thought a basic concept of radical hermeneutics. Follow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latonic repetition and Nietzschean mode of repetition ,the article develops a theoretical clue from Kierkegaard and Heidegger to Deleuze and Derrida.  相似文献   
8.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逝世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正在中国访问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向媒体表示:德里达是当代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法国今天的知识界.  相似文献   
9.
针对有的学者把德里达解构主义看作当今“新乘”佛教的状况及学界对德里达思想误读的现象,提出以佛家思想为参照系,对两者在世界“有”“无”关系的本体论问题、世界存在方式问题及语言观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强调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占主流的。此外,对德里达逝世之后的解构主义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在礼物问题之争中,马里翁批评德里达将礼物限制在在场导致了礼物的疑难,德里达则怀疑马里翁无法完全悬搁礼物的环节、不能将礼物从在场中解放出来.以此争论为视域,深入他们各自的理论构造,可以发现:德里达的真正疑难在于以在场形而上学的话语规定延异着的礼物,从而导向了不可能的先验礼物这一与解构相悖的概念;马里翁的问题则在于将礼物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