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先秦诸子中,《管子》不仅最早论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响亮口号,而且认为人才是国家强盛且长治久安的关键。《管子》特别强调了君主与中央之人的关键性作用,突出强调了君主的个人素质以及中央之人的选拔,这在先秦诸子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了中国哲学的“成功论”,阐述了“唯非常之人,才立非常之功”、“有志者事竟成”、“见天下之势以成其功”以及“人谋居半、天意居半”等有关成功的理论,以期引起同好的关注,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4.
在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过程中,规范论者对德性伦理的行为指导能力提出了质疑.荷斯特豪斯通过分析正当行为的概念、有德之人的行为和道德规则进行了有力回击.荷斯特豪斯的正当行为思想,不仅推动了当代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而且也发展了亚里士多德主义.  相似文献   
5.
卡尔·马克思把以自由人为目标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与理想构思;托马斯·阿奎那所谓的"人的全面自由"本质上是"蒙恩"之人的精神灵性向着无限终极实在的自由翱翔.两种观点共同指向人存在的内在诉求--神圣与世俗的共构.解放与救赎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对人的自由与解放、内在与超越的关注与期许是两位思想家的共同理想.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就是从肉体到精神的通透的、彻底的摆脱桎梏--无论是共产主义与人存在的自由之境,还是基督救赎与人的存在的神恩之境,都将是一个向着终极目标、终级理想迈进的永恒开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老子鬳斋口义》用宋代流行的白话解老,体现出林希逸融会三教的老学思想。林希逸在解老中大量借鉴三家思想资源,对老子之道体、得道之人的特征以及修道功夫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极力澄清理学家对《老子》的"异端"误读,将对《老子》的理解导向内心,有突出的心化特点。但林希逸的注解也有牵强随意之病。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融会三教的解老方式以及对《老子》文章的点评,对后世注老者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道德具有三方面的内涵,即德目、德行、德性,它们共同构成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三种表现形态.道德是人们长期反复博弈的结果,然而由于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的生活环境、认知能力、实践效果等有所差异,所以行为主体在博弈中的得道境界亦有所不同,可以分为知道、行道、信道三重境界.但是无论得道的境界如何,博弈的终极目标都指向幸福.  相似文献   
8.
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明确区分了rational和reasonable这两个概念。rational和reasonable的区分主要体现为理性之人(rationalpersons)和明理之人(reasonablepersons)的区分。理性之人会运用理性去选择合适的目的,择取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并努力抗拒各种干扰和诱惑,坚定执行理性反思确立的目的和手段。理性之人包含工具理性、目的理性以及意志力这三个维度。前两个维度主要关涉认知的事情。明理之人体现在认知和道德这两个维度。明理之人能够认识到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面临的各种认知上的挑战,能进行合理的推论,且只认同合理的学说;明理之人具备起码的公平感,不是利己主义者,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能面向他人得到证成,希望以人们无法合理拒斥的公共理由来证成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理之人与理性之人在认知的维度上具有相同的含义,可以互换,但在道德的维度上则有所不同。明理之人必然具有道德感,必定不是利己主义者,可理性之人在这点上却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2020,(2):77-77
神仙是道教徒理想的一种修炼得道、超脱尘世、神通变化、长生不死之人,又称"神人"或"仙人"。《庄子·天子篇》:"不离于精,谓之神人。"《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庄子》对神人作了具体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