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司空见惯的众多美学著作相比,这是一部采用讲述式风格、案例式列举和专题式结构而形成的耳目一新的著作.作者让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直入个体性的感知,呈现生动性的形象,成为有机性构成的独特方式,从“发生学”的意义上为生命美学尝试了一次颇有启发意义的生命还原.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界和平文告──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8月14日,中国宗教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丁光训主教主持座谈会,全国政...  相似文献   
3.
一、从“道”到“德” 在中国哲学里,其“道学”中的彻底经验主义的思想呈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走向:一是从道的形而上走向道的形而下,一是从道的外在性走向道的内在性。如果说从前者出发形成了“显微无间”的中国思辨传统的话,那么基于后者则产生了“道德合一”这一中国哲学特有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存在与时间》主要是对此在伦理生活的描述。关于此在,海德格尔持的观点是完善论,确切地说,此在所要完善的是本真的自己。然而,此在的本真状态首先和通常是受物和常人遮蔽的。畏则具有揭示(还原)功能,在畏中,死亡的逆意向性构成了本真的此在,使此在得以认识到本真的自己。对于此在来说,这是被动发生的还原。但这只是认知上的还原。第二重还原是采取行动向本真自我的引回(还原)。但基于此在的本质规定性以及此在对存在的归属关系,此在的最终完善是无法达成的,但它可以朝向最终的完善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
史少秦 《孔子研究》2013,(2):127-128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推崇周礼,倡导仁爱,追求道义,开创了最具历史影响力的儒家“思想范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正是这样一位思想家,他从古至今,一直处在思想舆论的中心地带,或被人推崇备至,或遭人批评诋毁。那么,孔子其人究竟如何,孔子之学的真实意义何在,迄今仍然是人们关注和热议的对象。林存光先生所著《孔子新论》一书,正是这样一部力求还原历史中真实的孔子形象和思想的著作。该书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系列讲义”丛书之一种,2012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6.
叶闯 《世界哲学》2004,(5):20-22
戴维森在语言哲学中坚持如下断定:彻底解释(radical interpretation)作为一种思想实验,可用以刻画一般语言解释最本质的方面,因此在实际上是语言解释的一个普遍模式.与此相应,善意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①作为在彻底解释中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具有普遍的可应用性.本文试图表明,彻底解释不能作为刻画一般解释的普遍模式,相应地善意原则也仅适用于有限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调脂药,现代研究表明它还具有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及炎症细胞的黏附,调节凝血及纤溶系统,影响单核细胞表面的受体,维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在防治脓毒症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对于《周易》的研究,当代学者已从人文、象数、哲学乃至科学等角度进行解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事实上,作为"天人之学"的《周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其对生命的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定乃至"与天与一"的宇宙观皆凸显了深层的生态关怀。无疑,在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回归经典寻求智慧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们的伦理学有时因为缺乏情感而过于客观,有时因为讲究亲情而过于主观,时常处于主客二元分裂状态.根据现象学的主客不分立场,推进中国伦理学创新,最要紧的是实现胡塞尔所期待的现象学还原.  相似文献   
10.
法海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俗姓裴,字文德,镇江金山寺(今江天禅寺)的第二代祖师。法海禅师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因他出家之后,严持戒律,行头陀行(佛教苦行),因而被称为“裴头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