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工笔人物画的精髓——传神写意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是以少胜多、以粹概全,似乎是在不经意中抓住和表现事物的特征,不做作而有天趣,超越表面的模拟,达到"传神写意"的境界.我国古代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具有这个特色.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发挥《周易》而作《易传》,成为儒门传道的依据。孔子看重的并非是《周易》中的占卜,而只是把它当成一部富有哲理和给人以方法的书。从儒家伦理理论的建构理路来看,《周易》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工具,这种思维方式叫作“推类”。通过对《周易》中几个卦象的分析,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这种思维方式发挥着儒家伦理的上根据和立论根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凌霞 《现代哲学》2005,(4):113-122,128
根据祁尔松(Etienne Gilson)的说法,中世纪哲学,尤其是十三世纪的思想,是基督宗教哲学。本文按其在台湾发展时所袭用的名词,称之为士林哲学。士林哲学之传入中国,虽然早在利玛窦时期(1550—1610)已经开始,但真正成为学术思想之主流之一,是最近五十年来在台湾地区的发展。20世纪初士林哲学初传入台湾时,当时的思想环境,对基督宗教哲学并不十分友善,这种种情况,与中世纪的思想家,面对信仰与神学之挑战相似。当时的思想家,融合各种不同的思想派系,对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的观念,重新诠释与批判,批判与诠释是创新的基础。所以,中世纪可说是哲学的第二春,而中世纪哲学之精华,即全盛期的士林哲学。十四世纪唯名论之后,士林哲学逐步式微,于十九世纪末再兴。本文认为,士林哲学在台湾发展之过程,与其在中世纪之盛行,及十九世纪末之再兴,背景虽异但有不少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正是士林哲学之基本思想与立场。本文对台湾士林哲学之发展,从四方面探讨:(1)回到上学之根以面对新的挑战;(2)上学基本立场与概念之说明;(3)反思与批判;(4)未来发展之方向。本文所参考之资料,一是已发表之学术文献;其二是与学者们之正式交谈——如学术演讲、座谈会等,及非正式之谈话、访问等。  相似文献   
4.
走出上学的迷失而进行上学的重建,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哲思的主题.自上一个世纪的上半叶,冯友兰先生就率先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的逻辑分析法,建立了一个纯式的上学体系--新理学,超越了中国传统哲学没有式化系统的上学的局限,提高了中国传统上学的空灵性、抽象性、范畴化、概念化和系统化的程度.但是他的这种新理学也存在着内在的紧张、脱节与失序;因此如何克服和超越这些历史限制,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历史课题.他的新理学之"由正入负"的方法论取向,确为中国现代上学的新开展开辟了新方向,因此我们可以由"照着讲",而"接着讲",进而在现代逻辑、现代哲学和生活世界的三项互动的场域及其变动中,实现中国现代上学的名与象、智与仁、思与诗、式与内容、德性与理性、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使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之重要的一支.  相似文献   
5.
彭耀光 《哲学动态》2012,(11):41-48
理学的成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在理学创始人二程那里表现尤为明显。二程出入佛老数十年而后返归儒家立场,并基于强烈的护教意识及延续儒家道统的使命感对佛教展开了尖锐批判。不过,二程辟佛并非只有单向的意义,它同时也为二程构建自己的理学体系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6.
先验主体性与客体性尽管在概念上相互对峙,但作为人类经验与实践的出发点,它们在运作上却从一开始就是浑然一体的。构成主体性是让在时空中对象化了的客体呈现在主体面前并获得意义的意向结构,意动主体性却是让主体获得目的性并将目的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象化的意向结构。在构成主体性和意动主体性之间的互动中协辩理性的介入,是使规范伦理学有可能在交互主体性的平台上展开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邓联合 《学海》2002,(3):129-131
被冯友兰本人及众多学者忽视的《新世训》一书实质上在“贞元六书”构成的新理学体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该书一方面是此后的《新原人》的诱发性著作 ,另一方面也开始凸显了冯氏新理学体系中本体上学和人生哲学断为二截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8.
箴言     
《中国宗教》2012,(2):46+50
"堕肢体,黜聪明,离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庄生尝论坐忘之道。天隐子司马承祯据之而赋《坐忘论》,其言玄理甚精要。坐忘之说遂广为人知。今有良友刘奕君名书斋曰"坐忘堂",以感悟坐忘之深意。是作《坐忘铭》,以记之。  相似文献   
9.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奥组委发布了一系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官方海报,视觉丰富,设计完美。海报的主题图,选用具有中国显著文化特征的地标建筑、名胜古迹、山水以及人物,并以中国水墨画的式表现出来。北京奥运官方海报中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海报主题图元素的选用上。出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非运动员人物图,如小孩、老年人、戏剧演员等,以此体现奥运精神——人人参与。北京奥运官方海报一般采取和谐均衡、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主题海报《天安门鸟巢篇》整张作品是对称与非对称的结合,是两者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和谐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0.
张韦 《天风》1996,(4):43-45
每逢在《天风》的封底、封里看见各地新(改)建教堂的照片,心中总是泛起喜悦。有些教堂还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建的,这个更见证了神的荣美与信心的力量。作为一个退休的建筑师,我愿在此对教堂的发展梗概,现代教堂的特点,以及在我们三自条件下建堂时最好加以考虑的一些问题——平面布局、结构选型、疏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