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彬 《中国宗教》2022,(3):10-10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沈斌委员7日代表宗教界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视频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更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提升自我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沈斌说,只有教规整肃,才能纯正信仰;只有教风严整,才能树立形象。教风问题关系到宗教自身的健康传承乃至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2.
萨守坚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神霄派道士,从南宋开始,各种力量不断对其形象进行建构,这种建构活动在明代达到顶峰。宋元时期道教内部着力通过以雷法理论为核心的传承谱系来建构萨守坚的祖师形象,同时也以道法高强、持戒救苦等宗教要素来建构萨守坚的高真形象。这两种形象在明代得到不同的传承和发展,政治力量支持下的萨守坚信仰主要以祖师形象出现,而通俗文学中更多的突出其道法高强、持戒救苦的高真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历史语境的还原来探讨不同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如何建构萨守坚形象,以及不同力量为了适应具体的历史环境而对萨守坚形象进行选择性建构,以期通过萨守坚形象建构这样一个个案来看一个宗教神话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圣人在汉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成为一“索引词”,无论是从哲学、史学、文学等上层文化去透视,还是从礼仪制度、道德伦常等下层文化来审察,均能发现圣人以及圣人观念的普泛性,这种普泛性对整个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统摄作用。圣人为文化传承者所塑造,又是其企慕的最高理想人格,成为华夏文明创造发展过程中赖以汲取的精神资粮,也成为人们生活中应当奉行的最高人生准则。由于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居社会意识的主流地位,一提到圣人,人们思想中自然会呈显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等儒家推崇的圣人形象。儒家士人不仅赋予这些圣人以政治理想上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讲,城市的建设应该是整体的和统一的,然而对于个体受众来讲却是无序的和冷漠的,个体受众无法从宏观的角度去感知城市的价值与魅力.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关注城市形象的建设,将CI战略植入城市形象建设中来,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城市识别系统,将对城市形象的确立与塑造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其中有关五代史题材的剧作引人注目.而李存孝又是五代史题材中最重要的角色.脉望馆收录的这四部剧目,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李存孝的一生事迹.一生干戈戎马,却惨遭他人诬陷,在乱世之中,留下了悲剧的结局.个中因素,既有李克用的昏庸,小人的谗言,也与李存孝自身性格有关.  相似文献   
6.
7.
肖巍作品     
作品评价:一、设计类1.香江社会救助基金标志会为了弘扬基金会形象,代表其形象的LOGO以手拉手的人物形态环绕形成,中心为基金会的缩写字母,旨在彰显基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朝志怪小说中的孔子形象既有保持本色的一面,也有濡染新风而变异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点:保持了一个儒者的本色、流露了隐逸的思想情趣、保持了两汉圣人感应天意和先知先觉的神异光环、被从民间百姓的视角还原为平凡的人。其原因主要与这类志怪小说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玄学庄风、两汉谶纬迷信之风的影响分不开,也是小说这种特殊文体规范的结果;此外,还可能受到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殊菩萨作为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在石窟造像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变化很大。通过对北朝至隋唐的石窟造像中文殊菩萨式样变化的梳理,概括文殊菩萨形象的不同式样及其产生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工作非一成不变。即使组织借助工作设计设定了特定职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员工也会出于维护积极自我形象、控制感和与人建立联结的核心需求而开展工作塑造——主动调整对工作的认识、工作任务和人际交往——从而获得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尽管工作塑造的前因后效研究已较充分,但较少研究触及自我认同这一核心。鉴于此,本研究以自我认同理论为主线,探寻当个体面临重大外部挑战时,如何通过自我提升与自我防御两种机制应对环境变革,进而借助工作塑造及工余塑造完成自我认同的重构。通过4个研究探讨消除自我认同威胁作为自我防御机制,把握自我成长机会作为自我提升机制,揭示工作环境重大变革激发个体自我塑造行为的中介机制;基于压力应对的认知评价模型,探讨个体特征在初级评估阶段,组织情境特征在次级评价阶段的调节效应;开展现场干预研究,探讨结合自我建构进行工作塑造的效果。本项目将工作塑造和自我认同重新连结起来,构建了工作环境变革情境下个体自我塑造的双路径模型,以望对两个领域均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