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晨  张积家 《心理学探新》2014,34(5):405-409
该研究采用图片启动和句子完成范式,考察汉语形容词的性别编码及对句子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1)图片的性别信息对形容词性向判断具有重要影响;(2)形容词性向影响被试对句子主语的选择.被试倾向于选择与形容词性向一致的代词为句子主语.对中性形容词,被试选择句子主语的时间更长.整个研究表明,在汉语形容词加工中存在性别编码.  相似文献   
2.
兰若 《佛教文化》2013,(2):90-91
前行之南普陀初探看了天气预报。厦门25度。25度是什么概念,我已忘记了。每一年,四季轮换,轮换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健忘的人回忆不起冷暖的滋味。我们能想得起的是形容词.而身体触觉的记忆是有期限的。  相似文献   
3.
<正>"尽"在岳阳方言中可以作形容词、介词、动词、副词多种词性,其中,作介词是最普遍的用法,表示被动意义且与普通话的"被"的用法有所区别。通过查阅著作、文献,结合语感和语料对岳阳方言中的"尽"作了初步性探究,重点发掘介词"尽"及其被动意义,旨在揭示岳阳方言的多样性,深入了解家乡方言,探索方言语法的研究,深入了解汉语语言的特性,进一步学习和领会语言理论。  相似文献   
4.
情绪形容词词义的模糊赋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凤四海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4,36(6):704-711
353名大学生被试用模糊赋值方法对表示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的48个形容词的强度和复杂度作语义经验赋值。结果表明:①强度和复杂度是两个不同的情绪评定维度,两者间的情绪形容词模糊语义赋值结果没有必然联系。②在强度和复杂度赋值上,各词的取值基本符合人们日常对这些词所表达情绪体验的理解,性别的量表值存在较大一致性。③男、女生在赋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各词位次和把握度的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与性别差异的情绪经验及个体差异有关。④大学生情绪形容词模糊语义赋值的把握度总体上都较高,各词的语义在两个维度上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⑤根据各词强度赋值隶属度数据计算的模糊距离测度和Phi方关联测度得到了四类形容词相似的聚类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2~4岁儿童对"大""小"空间形容词词义掌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小林 《心理科学》2005,28(4):981-984
本研究以2~4儿童为研究对象。在自然实验条件下,通过精心设计的四项实验,得出结论:2岁儿童还未了解大小词义;2.5岁儿童能判别当前两同类物体的大小;3岁儿童能对两同类物体的大小相对性比较;4岁儿童能掌握不同类物体间大小的搭配;4岁儿童9成能掌握人与物间相对大小的匹配,但仅一半儿童掌握三个同类物体同时比较时大小相对关系,即4岁儿童还未对“大”“小”词义完全掌握。实验表明儿童掌握“大”“小”空间形容词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绝对禁止到相对灵活,由以自我为中心到以外界为中心。  相似文献   
6.
刘爱伦  郭志华 《心理科学》2003,26(3):386-389
本研究探讨记得与知道反应的特点及机制。两个实验分别以具体或抽象名词、情绪色彩不同的形容词作为测验材料,呈现不同时间。结果发现呈现时间与词的属性都引起记得和知道判断上的实验性分离,表明对信息源不同意识水平的监控受信息呈现时间和信息属性的影响。研究支持解释记得与知道机制的双加工理论,本文也讨论了两种机制可能共同起作用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人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采用人格形容词评定法、心理传记法对历史文化名人梁漱溟的人格及其形成、发展进行了研究。因素分析揭示了梁漱溟的自信、认真、自律、好强等人格特征,通过精神分析可推论其可能具有自恋型人格倾向,梁氏这些人格的形成、发展受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他的人格可作为解释其参与的特定历史事件的强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8.
2006年年初,当莫里斯·艾马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国家委员会(CNFU)的全会上提出此次研讨会‘的初步规划时,他的选题在我看来简直是一个天才的动议,我并非是草率地使用“天才的”这个形容词,“天才的”是因为该选题不论是从当前来看还是从长远来看都是切合实际的。“天才的”是因为这一选题必定是硕果累累,为诸多建议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的美之间到底问什么,是一个值得弄清的问题.这其中,"美"的词性是非常重要的."美"作为名词,其本质问题是不可证实的,这也是几千年来美的本质问题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以及各种答非所问式的错位回答产生的根本原因:"美"作为形容词,美学研究的目标不能是美的本质,而应该是美的原因.美的原因其实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情感沟通.  相似文献   
10.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公元前七到六世纪的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比如色诺芬尼(Xenophanes)和巴门尼德(Parmenides)既不认识形容词“哲学的”(philosophos),也不认识动词“做哲学”(philosophein),更不用说是名词“哲学”(philosophia)了。而且,虽然存在一些古老但又十分可疑的证据,但是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也可能属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