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颖 《天风》1997,(10):19-20
各位,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讲坛上心情很激动,也很兴奋,因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一颗东方之珠——香港,已经重回母亲的怀抱,相信每一位炎黄子孙,每一位爱国的基督徒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都会为之欢呼和雀跃! 我曾经到过香港,但当我的双脚跨过罗湖桥的瞬间,我却全然没有了旅游的新鲜好奇,涌上心头的是无比的沧桑和心酸。是啊!  相似文献   
2.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总体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环境中, 受欺负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适应问题。本研究以来自47个班级的1764名5年级到8年级学生为被试(男生956人, 平均年龄14.46岁), 考察了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在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间的调节作用及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关系存在“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即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能调节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系, 在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班级中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联更强; (2)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对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调节作用通过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本研究证实了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并首次揭示了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受欺负水平相对较低的环境中,受欺负个体有更多的适应问题。通过梳理相关实证研究,本文从人际与认知两大方面分析健康环境悖论的发生机制。人际机制强调健康环境会影响同伴群体对于受欺负者的态度和受欺负者的友谊,这些不良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加剧受欺负者的适应困难。认知机制认为健康环境会通过向上的社会比较和消极归因方式,影响受欺负者的适应问题。最后,我们讨论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健康环境悖论”的适用性问题、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对于干预实践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法对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417名男性未成年犯进行调查,考察了自尊在未成年犯童年期受虐待程度与其攻击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感觉寻求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家庭月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后,童年期受虐待程度可显著正向预测攻击行为;(2)自尊在童年期受虐待程度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感觉寻求显著调节自尊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间接效应对于低感觉寻求的个体不显著,对于高感觉寻求的个体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个别督导过程中重要事件的类型、内涵及对新手咨询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重要事件法,访谈4对受督者和督导师,并用共识性质性研究法分析。结果:有益重要事件包括督导关系、概念化、历程化、个人化4大类;督导促进了新手咨询师干预技巧能力、治疗计划目标等8个专业领域的成长。结论:督导对于新手咨询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各类督导事件对于新手咨询师的促进作用并不均衡。  相似文献   
6.
选取716名高一和高三青少年为被试考察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适应之间的关系,揭示父母教养行为与亲子沟通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受教育水平、亲子沟通、教养行为以及学业适应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2)父母教养行为的接纳/参与、严厉/监督维度以及亲子沟通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3)直接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具有跨性别、城乡和年级等同性。因此,既应关注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适应的直接关系,也应重视亲子互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被他人容纳量表、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欺负问卷测量了369名大学生,探讨社交回避和被他人容纳在羞怯与受欺负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羞怯、社交回避和受欺负三个变量彼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这三个变量与被他人容纳均呈显著负相关;(2)羞怯不仅直接影响受欺负,也通过社交回避-被他人容纳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受欺负。  相似文献   
8.
李世峥 《天风》2015,(4):44-45
《撒母耳记上》16章记载,先知撒母耳奉上帝之命前往伯利恒,要在耶西的"众子"中寻找上帝所"预定"的将要取代扫罗的以色列王。到达目的地后,撒母耳首先看到耶西的长子以利押,便以为他就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此时,上帝严肃地告诉撒母耳:"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拣选他,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教师和家长报告法,对农村135名一年级小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学前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水平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学前教育年限越长,小学生越多地表现出积极社会行为,但这种优势仅体现在小学入学初期;(2)母亲受教育水平越低,小学生越多地表现出敏感退缩行为和受拒绝同伴关系;(3)对于母亲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小学生,学前教育年限越长,其攻击冒犯行为越多;而对于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小学生,学前教育年限越长,其攻击冒犯行为越少。可见,母亲受教育水平与学前教育年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儿童发展结果,且母亲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校园情境中的欺负行为是学校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也是近五年来国内兴起的新的研究方向。该介绍了国内对这一课题自1999年研究起步至2003年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研究现状与成果,并对其意义和研究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