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丛伟 《中国道教》2015,(2):58-60
<正>《黄庭经》构造了以"一"为大心境界的超越性自我与以二十四真为内容的超个人带。以此为基础,《黄庭经》认为与"一"的背离和割裂,造成了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同时也将死亡的枷锁不可避免地套在了每个人身上。如果要摆脱这一困境,关键即在于向"一"的回归,而回归的方式即是认识二十四真,利用超个人带实现向大心境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慧远判教观的核心是四宗判教。四宗判教在慧光等人提出之后,由于其自身的张力,分别按照"浅深"和"平等"两个原则展开。其发展主流是"浅深"这一原则。慧远则坚持"平等"的原则,倡导平等大乘经教观,认为大乘经教只有法门的差异,而无浅深之别。但同时慧远又坚持大乘二宗具有浅深之分。由此,慧远大乘二宗的判教依据不是某部经典,而是大乘经教阐明的具有浅深的义理及二宗对这些义理的理解层次。平等的大乘经教观是慧远判教观的特色所在,代表着慧远消弭当时大乘教派纷争的努力,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悖论,这一努力并未成功。  相似文献   
3.
4.
地藏,梵名ksiti—garbha,音译作乞叉底苗婆。地,住处之义;藏,含藏之义。因“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地藏。另有地藏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宝藏)之义;以地中之伏藏喻显“如来藏”。另由于地藏菩萨愿力特别深广,所以又称大愿地藏。地藏菩萨曾受释尊之咐嘱,于释尊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道间之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后,始愿成佛。其实,据佛经载,地藏菩萨久远劫前,早已证人十地果位,但为教化众生,仍在声闻、辟支佛地,而不愿成佛。捍《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载,地藏菩萨由过去之…  相似文献   
5.
1997年2月初,眼看就要过年了,正在北京电视台试用的赵普却满肚子憋屈:本来自己是到电视台做主持人的,但台里偏偏只是让他配音,或是跟着台里的正式员工到演播室看他们出镜。赵普心想,这样长期坐冷板凳,是很可能熬不过试用期而卷铺盖走人的。这时,母亲又打电话催他回家过年——一边是事业没着落,一边是亲情在召唤,赵普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之中:请假回家过年,无疑会给领导临阵脱逃的印象,因为春节台里实在  相似文献   
6.
永远38岁     
走进公众视野里的她永远那么身材苗条,面容娇美,举止优雅,虽然已年过花甲,可看上去还不到40岁的样子。时常有人好奇地问起她的年龄,这时她总会满脸含笑地说:我永远38岁。她就是被誉为“华人世界第一名模”的王榕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北朝时期,宗教界流传一个佛道相诤的故事。北魏昙鸾法师,往梁朝勾容山(今江苏勾容县茅山)访问道教华阳隐居陶弘景,请求长生之术,弘景赠以仙方十卷。昙鸾回到北方,路经洛阳,恰遇印度来的大翻译家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于是问流支佛教中有无长生不死之法,胜过东土仙经否?流支说:“此方何尝有长生之术,纵使长年,少时不死,但终久脱不了轮回三界。”乃授之以《观无量寿佛经》。昙驾顶礼接受,当时把十卷仙方用火焚烧,专心研学《观经》,到汾并各地弘扬净土教义,广集徒众,成为净土宗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8.
道教之所以对生命如此重视,就在于道教徒深刻认识到了人的必死性。人之必死是道门人士自我意识得以觉醒的内在驱力。此种觉醒,从表现上看,体现于道门典籍对炼己省己、人死无替等思想的强调中。从原因上看,道门人士的自我意识能够觉醒,就在于他们对个体生存于世所面临的虚无、冲突和艰难等事实深有经验和体悟。  相似文献   
9.
不二法门     
马明博 《佛教文化》2018,(3):103-105
如果把《楞严经》拍成一部电影,阿难、摩登伽及文殊菩萨,只是在序幕中出现的配角。如果把《维摩诘经》拍成一部电影,释迦佛则甘愿作配角,让维摩诘与文殊菩萨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男一号”与“男二号”。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与中国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后,它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儒家纲常伦理观念相互颉颃、相互对峙,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民族心理、民风习俗的巨大挑战,两种思想文化的巨大分歧,引发了长期的摩擦、斗争。佛教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地面对矛盾、调整矛盾、解决矛盾,并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