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宋代以来道教革故鼎新,形成了以雷法为核心的道法体系。北宋末天师世家的杰出代表,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雷法创立、兴盛的潮流中多有贡献。本文从史传考辨和思想解析的双重维度出发,梳理了张继先参同诸家学脉,开创龙虎山正一雷法的事迹,并依其著作,对融摄内丹心性学说的正一雷法思想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第30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8),字嘉闻,赐号虚靖先生,自幼聪敏过人,善于题诗答对,当时有“神童”之说。据道教史书《龙虎山志》记载:元佑七年生于蒙谷庵,五岁不言,一日闻鸡鸣,忽失笑赋诗曰:‘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翌日,宴坐碧莲花上,人皆异之”。宋崇宁三年,虚靖天师奉诏进京谒见宋徽宗,当他行至金銮殿前,宰相和正宫娘娘各献一杯香茶迎接,虚靖天师正在用左右手恭接香茶时,徽宗皇帝接着也敬献一杯香茗。按规定,恭接皇帝的香茗,必须用双手,才能表达尊敬之礼。可是,双手已经接到两杯香茶,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恭接皇帝的…  相似文献   
3.
天师道是道教重要道派之一,它是东汉顺帝时张陵所创,历经一千八百多年,在我国宗教及文化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以往我们对认真审视天师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很不够,这也无益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整理与吸收。因此,我们还是应用历史的眼光作点具体地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天师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一、天师道对“道论”的发展道教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不管在不同的时代有何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杜钢 《中国道教》2005,(1):41-42
在道教典籍中,有一部篇幅虽短,但知名度却并不亚于《道德经》的道经,它就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又称《感应篇》,成书于我国北宋末年,其作者不详。北宋末年被宋徽宗赐封为虚静先生的正乙道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为《太上感应篇》作颂,其颂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圆寂。  相似文献   
5.
张继先是天师道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天师。虽然他的令名与事迹早已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但迄今教内外有关论著对其生平的论述都较为简略,并且存在着几个疑点。本文将解决其中的疑点,并对其生平作出较为详细的论述,以助读者对这位神童天师的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6.
张继先(1092—1126),号虚靖先生,主要活动在朱徽宗在位的二十多年间。宋徽宗笃信道教,虚靖先生曾被多次召见,亦曾论及时政,颇得徽宗宠信。但在徽宗时期,元祐、绍圣两党互争,朝内不和,再加上徽宗先后用蔡京、王黼为相,在蔡京支持下的宦官童贯又掌握军政大权。他们相互勾结,搜刮民脂,加重租税,扩建宫室,大造亭台楼馆,穷奢极侈,下民疾苦不堪。再加外敌金人的虎视眈眈,北宋王朝面临摇摇欲坠的局面。张继先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在这种情况下,他表现出了“达则兼善天下,隐则独善其身”的超然态度。当然,由于客观环境所决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