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朱熹把《大学》"格物"诠释为"即物而穷其理",又认为格物所求的"理"是"合内外之理",是善的,因此,朱熹又把《大学》的"格物"与《中庸》的"择善"联系起来,讲"致知格物便是择善"。阳明将朱熹的"格物"误解为向外求物理,是"析心与理而为二",并把"格物"诠释为"格心",讲"为善去恶是格物"。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不赞同阳明把"格物"诠释为"格心",强调以《中庸》"择善"通《大学》"格物"之义,讲"择善即格物之谓",反对阳明"为善去恶是格物",而且还把朱熹"即物而穷其理"的"理"解读为"当然之理",不仅还原朱熹"格物"之本义,以克服阳明的误读,而且对于今天重新解读朱熹的"格物",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一书,收录于朱汉民主编的"岳麓书院国学文库"第一辑,为作者的博士论文的修订版,曾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从生死、出处两大主题出发来讨论明清鼎革之际的刘门师弟子的学术与人生的关系;第二章从学术谱系、交游以及学术异同两方面阐明刘宗周蕺山学的建构,并从蕺山学的统合性、《人谱》与证人改过之学等方面来梳理蕺山学与蕺山学派的形成;第三、四、五章分别从张履祥与尊朱辟王思潮的兴起、陈确与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黄宗羲与蕺山学的继往开来三大方面来分析蕺山学派的分化;第六章以全祖望对蕺山学的承继与对蕺山学派的表彰作为讨论蕺山学派的终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晚明王学的反动,清初理学家张履祥的学术侧重于道德修养的具体实践工夫,继承朱子“居敬穷理”而突出“敬”;继承孔子“博文约礼”而突出“礼”;又继承二程“敬义夹持”以强调“主敬”与“约礼”的内外结合.这两者又表现为“从主静到主敬”、“从穷理到约礼”两方面的工夫论转向,“主敬”则以天理为内在修养之依据,“约礼”则以礼义为日常处事之准绳,二者相辅相成,落实于人伦日用,从而凸显其理学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