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群组方法概率论辩是一种建模因知识不确定性而导致论证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目前已有工作假设所有论证之间具有独立性,悬隔了论证之间的支持关系,在语义的解释上造成三个与直觉不甚相符的问题:第一,存在接受一个论证却不接受其子论证的可能性;第二,存在可能接受子论证间相互矛盾的论证;第三,论证受到其子论证的保护作用可能被削弱。针对这三个问题,在群组方法概率论辩的基础上引入直接子论证关系,建立半结构化概率论辩框架,恰当地修补原有群组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作为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洛伦佐·瓦拉的代表作之一,《〈君士坦丁赠礼〉辩伪》因首次通过语文学的方法成功揭穿了基督教历史上最恶名昭著的谎言而被载入史册。本文基于对该文献的译介,不仅剖析其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语文学、修辞学、逻辑学和法学辩伪策略,从而阐述其在史学考据领域的“技术”创新,还将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作者瓦拉超越其政治立场的宗教观念及其关于“自由”“真理”和“信仰”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群己之辩"与近代中国的价值观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群己之辩"只是近代的产物.由于试图在"天理"的框架内安放个人或个性,前近代思想家至多只是赋予"己"以有限的独立性.以龚自珍为发端的价值观变革以"天"与"人"的分离为前提,从张扬以往被压抑的个人和个性开始;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关系重组导致了新的群体意识的产生.围绕着社会、政治伦理展开的价值观争论,曾经出现过种种不同的观点.尽管有过个性解放的高潮,但近代思想家大多更倾向于群己平衡、甚至群己和谐的理想.只是并没有发现有效地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在"群己之辩"方面的价值观变革并未终结.  相似文献   
4.
曾昭式 《现代哲学》2012,(2):121-125
"辩名析理"是中国古代解释经典的方法之一。如果从"辩名析理"角度看杨芾荪的墨家逻辑学研究,其所辩之"名"包括:集百家之言提供"辩名"的基础;在文本里开展田野工作,寻求《墨辩》逻辑学之意义。其所析之"理",引入两个"新学",即西方逻辑和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出西方逻辑框架下的墨家逻辑和先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逻辑。这两点是建国17年研究中国逻辑史学者的共同特征。我们认为逻辑观问题的解决是我们开展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梓溪受我是桐溪雪松正性的弟子.由梓溪受我法师开拓,杭州辩利院实际上成为弘扬天台宗的核心佛寺.《辩利院志》所记录的住持传承截止于第11代住持定海瑞峰法师,传法世系则延续至第14代.辩利院并非十方丛林,而是一座子孙寺院,其住持传承遵循师徒内部的代际繁衍,弟子派字使用了百松真觉确定的“受、灵、岳、心、宗、一、乘、顿、观、印、定、古、今、履”十四字.辩利院从第4代住持起,与蒲益智旭灵峰寺法系有了不少互动.桐溪雪松法系在辩利院弘扬天台宗近200年,这足以说明,近代佛教史籍以蒲益智旭灵峰寺法系一统天下的传承谱系是在史料遗失的情形下形成的,并非历史的全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辩中边论》、《大般若经》第二会卷488和《大智度论》为中心,对瑜伽行派和《般若经》以及中观派所说之十六空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并从四个方面对三者阐释的异同做了细致的分析和总结,指出唯识学者对十六空的阐释侧重于有情能所的角度来说,对于空性、真如则侧重于有的角度加以诠释;而《般若经》和中观派则偏重于从一切法平等和空的角度来说。另外,本文还特别指出了龙树在其《大智度论》中也从有情妄执的角度来谈论空,对于第一义空也从肯定和真实有的角度加以阐释。由此可略窥唯识与中观在空义阐释上的会通与歧异之处。  相似文献   
7.
晋宋之际形神之辩以牟子为先声。从牟子开始便自觉地援用老子思想阐发佛教神不灭论。罗含、孙盛也各自依据先秦道家的气论在形神问题上展开辩论。至慧远,则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的理论水平上依赖先秦道家思想,把晋宋之际的形神观提升到了当时的顶峰。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礼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戴礼记>并不被普通知识阶层重视,但研习者时或有之,并出现了最早的注本.今本卢辩<大戴礼记注>虽非全璧,但仍有助于进一步校正、理解<大戴礼记>原本,是我们接近<大戴礼记>源头的桥梁之一.  相似文献   
9.
就辨体施膳对亚健康状态改善作用从历史渊薮、理论基础、药食五味功效理论及发挥的现代作用等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对亚健康状态予以辨体施膳有其理论渊薮和基础,其概念和方法符合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观等基本理论,是中医理、法、方、药(食)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中医药食五味功效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辨体施膳在保证中医传统功效的同时,发挥着营养、免疫调节、调节代谢等一定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儒释之辩,对吕才"有了因,不再立生因",以及"去体留依而为喻"的合理性作了分析与论证,并指出了对因明传播与发展的贡献和弊端。同时,也肯定了玄奘将新因明传入中土的伟大业绩,以及在汉传因明本土化过程中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