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的贫富,绝对不是用一个人的钱财来论定的。没有人告诉过我,多少钱财能填满一个人的私欲和贪念;没有人告诉过我,多少钱能换来一个人的安详;也没有人告诉过我,哪里埋有宝藏;更没有人告诉我,哪里零售安详。  相似文献   
2.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3.
情不附物     
明海 《佛教文化》2018,(4):61-63
作为汉传佛教的信徒,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福报,什么福报呢?我们能够通过汉字记录,直接聆听中国古代高僧大德的开示。我们知道,佛教渊源于印度,后来才传到中国,传到中国以后,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无数高僧大德的学习、身体力行、实修实证,使佛教和中国的国情、中国的语言文字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惭愧智学     
《佛教文化》1995,(3):33-33
一个人听了因果布施的道理,对禅师说:“等我有钱以后,一定广修供养,做一些济世救人的事业”。 “等你有钱以后再行布施,那你永远不会有钱,也不会布施。” “为什么呢,师傅?” “因为富有从布施中来呀!” “我很贫穷,连饭都吃不饱,该怎么办呢,师傅?” 禅师从那人碗里夹起一粒米,停了一会,说: “以一颗真诚恭敬的爱心,从一粒米做起。” 是的,从一粒米做起,从少吃一粒米做起!  相似文献   
5.
覃江 《法音》2010,(4):41-44
<正>佛教各乘各宗都把得到正见做为修行最重要的前提。如《佛性论》所说,学佛要"以正见为先行",因为正见总摄了戒定慧三学。陈兵教授把"得正知见"做为大乘根本四加行之一,并依经论和古德的开示,断言"无正见而修,称为盲修瞎炼"。龙树菩萨把正见对于学佛修行的作用比喻为我们走路的时候要"先以眼见道而后行",如果不能先认清道路,就会步入歧途。唯有正见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圆满解脱,《正法念处经》说:"出世涅槃,正见为  相似文献   
6.
张朝发 《法音》2003,(6):39-40
上网多了,忽生感悟:人生如网。大千世界中,人的一生恰如一个网址,互联起来,便成万千风采的人生网络世界,有伟人明星的,也有贩夫走卒的。你可以点看人家的,人家也可以点看你的。当岁月流逝走近“彼岸”之际,生命已留下无数的网页。细加品味,充满亲情,溢满友情;几多艰辛,几许喜悦,还有几分无奈。有的网页早已被记忆清除,无法显示。有的却定格于镁光灯闪亮的那个瞬间,被记忆永久珍藏。当年近不惑之际,我时常情不自禁在闲逸中光顾记忆网吧,翻翻自己过时的网页,掠一眼自己前行的背影。不经意间我竟发现,与云峰法师的初次见面,早己成为永久珍藏的…  相似文献   
7.
成蹊 《法音》2007,(3):43-58
2月4日早斋后,出坡缘念时得到通知,早上8:00僧众去内院开会。每听师父(指学诚法师——编者注)讲开示,大家心中都很希求。  相似文献   
8.
陈星桥 《法音》2013,(1):43-53
身心和谙空腹禅心平百难消气顺体自安空腹除百病欢喜百福生——昌空一、前言随着我国科学的昌明,经济的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广大民众对包括宗教在内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迫切,各种宗教法事和身心灵修课程,如佛教三大语系的各种禅修、瑜伽术、身心健康与和谐等修练法门倍受欢迎,其中多数都体现了佛教"上求佛  相似文献   
9.
2011年3月3日21时整,吉林北山关帝庙住持印久尼师安详示寂,世寿92岁,僧腊71载,戒腊69夏。3月7日,在江西九江庐山东林寺化身窑举行了庄严的荼毗仪式。她的一生,正如设于东林寺灵堂的挽联所写:少小出家苦修净业始发菩提心,九旬回归极乐世界终圆成佛愿。  相似文献   
10.
平常在家时,诸位也常常学习佛法,研讨佛法,但我们的研讨仅仅是理论推演,理论上的讨论,理论上的认识而已,受八关斋戒就不一样,是真正的要把佛法和世法与自己的生命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