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潮州开元寺石经幢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亮 《法音》2012,(7):48-50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由丝绸做成的伞盖状制品,顶上装着宝珠,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为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石经幢。[1]石经幢是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是汉化佛教一种最重要的刻石,属密宗系统。经  相似文献   
2.
玄教是符箓派的支派之一,创始于元初,流传至元末。该派直接从龙虎宗分衍而来,其创始人为元初龙虎山道士张留孙(1248~1321)。在至元十三年(1276),张留孙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觐见元世祖后留侍阙下,此后以祈祷有验、治病有功,为元世祖  相似文献   
3.
唐朝玄宗年间,天下承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开元六年立春这天,江南道鄂州,一年一度的春设大会又开始了.春设,是民间迎春的祭祀活动,唐朝时候尤其讲究.这一天,当地刺史要修斋设醮,举办各种祭拜仪式,各种讲经变文、百货交易也会在这一天云集.  相似文献   
4.
唯喜 《中国道教》2014,(2):60-61
正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唐开元年间道德经幢,又称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幢、龙兴观道德经幢,是现今存世的数通古代道德经幢中保存最完好者。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唐开元年间道德经幢,又称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幢、龙兴观道德经幢,是现今存世的数通古代道德经幢中保存最完好者,1961年、1996年分别被列为河北省和全国重点文化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5.
窥基法师     
窥基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因他二至五台山,“道著清凉”,又开创了唯识道场,所以,《清凉山志》称他为五台山赫赫有名的高僧,还是五台山佛教唯识宗的开山祖师。将门之子窥基(632—682),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人。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窥基出身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祖父尉迟懿,隋时任代州(今山西省代县)西镇将,受封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曾任“六军卿胄之职”(《广清凉传》卷下),唐时任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受封为江油县开国公。母亲河东裴氏,于窥基九岁上逝世。  相似文献   
6.
李帅 《中国宗教》2014,(9):78-79
峆山,又名宝映山,位于山东烟台福山区南部,是福山第一高峰。关于峆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曾有一位高僧需要峆草为百姓治病,发现此处盛长此草,故以此命名。之后,高僧在山里建寺常住,因山而名,于是有了峆寺。传说难以考证,但山上至今仍生长茂盛的峆草,药用价值高,深深造福于当地百姓。史料记载,峆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713—730),原为佛教胜地。  相似文献   
7.
《法音》2009,(2):57-57
本刊讯2008年12月14日,在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泉州开元寺方丈道元法师的主持下,"泉州大开元寺扶贫救灾公益协会"正式揭牌成立,为社会大众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搭建了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8.
薛欣欣 《法音》2012,(9):16-20
僧一行,这一名字为人们所熟知,恐怕多是由于他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测量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其实除了在天文领域的贡献外,深谙儒学,精通算学和易学的一行,在佛学领域同样是一位博学通达的名僧。一行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的繁盛时期,佛学诸宗派也已形成并渐臻佳境,因而一行的一生总是显示出与各个宗派微妙的联系。在此笔者不惮浅陋,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番梳理,并借此可窥各宗派在盛唐时期的发展情况,还望大方之家批评指正。据《旧唐书》的记载,一行本名遂,魏州昌乐  相似文献   
9.
“以史为鉴”,这是中国人的好传统。不了解历史,就会对正常的现象感到不解,对平常的现象感到奇怪。例如“末法”二字,有人仿佛刚刚听说,竟与某些所谓宗教预言联系起来,以为世界的末日已近,惊慌失措,哀叹不已。其实这两个字在历史上已提过不知多少次了,当时确实也有过一些黑暗的社会现象,但人类社会毕竟没有灭绝,佛教毕竟也没有中断,历史的长河依旧一泻万里。因此,读史之后,必得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高瞻远瞩,使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才算没有白读。释法成读史,“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推荐给大家,欢迎读者就此题目参与笔谈。  相似文献   
10.
茶与寺院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饮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许多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对僧人遍遍饮茶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