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延长愈合与骨折愈合等多种多样的骨修复现象可能具有相同的细胞生物学基础,这个理论称为骨修复一元论.血管内皮细胞是启动骨修复的感受器,破骨细胞通过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启动骨特异性修复.骨折间隙间断性的力学脉冲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不断地转化为骨修复的生物学脉冲.在微损伤条件下,骨修复具有放大效应.保护下负重和功能锻炼是下肢骨骼延长术后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2.
3.
试炼与成长     
何天朵 《天风》2014,(8):43-43
一天中午,我陪着孩子们在公园里荡秋千,忽然有一种莫名的哀伤袭来.那天中午,我本来心情闲淡,没有愁烦,那么这哀伤的感觉到底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4.
通过19次个体箱庭和2次家庭箱庭治疗,对一名12岁复杂哀伤的丧亲女孩W进行了个案研究。发现:(1)箱庭治疗能提高丧亲青少年的个体和家庭功能,促进青少年个体和家庭哀伤任务的完成;(2)W的个体箱庭经历了在混乱重复中寻找秩序、重建自我、转化与整合、自我治愈力展现四个阶段;(3)W的哀伤经验经历了在治疗者促进下分享—象征性表达—主动地象征性表达—直接而主动地表达哀伤经验最终获得哀伤任务完成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哀伤研究:新的视角与理论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哀伤(bereavement)研究长期以来都依循“悲伤过程假设(griefworkhypothesis)”,但20世纪80年代后其强调“与逝者分离”的基本假设受到挑战,界定的模糊也使得实证研究工作难以进行。当代研究者从依恋理论、创伤研究、认知应对研究、情感的社会功能等视角多方面对哀伤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并出现了一些整合性的理论模型,文中对有代表性的“依恋与哀伤双程模型”作了介绍,并对“悲伤过程假设”进行了重新检视  相似文献   
6.
生者与逝者的关系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在逝者离世之后, 生者可能继续与逝者保持持续的、内在的联结, 这被称为“持续性联结”。持续性联结在不同文化中均普遍存在, 已有研究从联结控制点、联结的引发者等维度对其进行分类, 近年来, 持续性联结对丧亲后适应的影响成为丧亲及哀伤研究中的热点。持续性联结与丧亲后适应的关系呈现出复杂且不一致的研究结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本土文化背景下去探索持续性联结的表现及特定意义, 思考持续性联结的分类并编制本土化的测量工具, 与此同时, 应该在理论驱动下去开展持续性联结与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医学的自省     
医学目的是什么?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和疾病抗争的过程,最基本医学目的因此确立: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人类基因组的解密,基因调控转移技术的发展,人类甚至可以操纵自身,改造自身;现代医学创造的卓越成就,提高了人类健康水平,延长了生命.但医学只是以延长生命和改善健康为目的吗[1]?现代医学是否存在误区?我们有必要对医学的目的与作用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李丹  尹华站 《心理科学》2019,(5):1061-1068
为证实相对中性面孔,恐惧面孔时距知觉会出现延长效应且不受年龄因素调节,本研究采用时距两分任务(400ms短标准时距和1600ms长标准时距)考察5岁组、8岁组及成年组被试的恐惧面孔和中性面孔时距知觉的表现。结果发现,对于所有被试,相比中性面孔,恐惧面孔时距两分任务心理物理函数偏左,两分点显著下降,且不受年龄因素调节。这意味着相对中性面孔,恐惧面孔时距知觉存在延长效应,且这种效应不受年龄因素调节。  相似文献   
9.
延长哀伤障碍是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 即死亡发生6个月后, 个体对死者的想念影响到了生活各方面, 且社会功能受损, 其最近20年才开始受到临床心理学研究者关注和探讨。本文首先回顾了概念提出及后续发展, 并讨论了其与持续性复杂哀伤相关障碍的区别与联系。随后, 本文综述了其独立的诊断标准、评估工具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与正常哀伤、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接下来, 本文对其病理机制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讨论。最后, 本文指出未来可考察诊断标准的跨文化适用性、丰富病理机制的理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骨延长愈合与骨折愈合等多种多样的骨修复现象可能具有相同的细胞生物学基础,这个理论称为骨修复一元论.血管内皮细胞是启动骨修复的感受器,破骨细胞通过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启动骨特异性修复.骨折间隙间断性的力学脉冲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不断地转化为骨修复的生物学脉冲.在微损伤条件下,骨修复具有放大效应.保护下负重和功能锻炼是下肢骨骼延长术后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