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良元 《学海》2012,(5):134-138
司法法治图景作为法治文明对司法系统的逻辑本真要求,在应然的层面为转型社会司法法治的生成提供了一种反思的范式,藉此对司法的实然运行状态及前行轨迹进行理性的观照.在司法改革的实践图景与司法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关切中,司法法治生成的应然目标经由社会变迁的主旨共识而逐渐显现出来,即达致公正、高效、权威的现代司法系统运行实践性图景,由此彰显其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上所具有的多维价值.  相似文献   
2.
情态动词用法的"应当"和"能够"在舍勒那里以专有名词用法的"应然"和"能然"予以讨论.在舍勒看来,应然和能然各自奠基于价值之中,都与爱、人格等有着本质的联系,是德行成就不可或缺的因素.舍勒以价值伦理学为根基,对以往关于应然和能然的思想作了厘清和批判,形成了讲求应然能然均衡的德行成就论.  相似文献   
3.
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其慈善行为往往会在谋利动机的影响下出现不符合伦理要求的情况。然而,企业慈善行为符合伦理合理性具有应然性。这种应然性包含在企业慈善行为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之中。从本质看,作为道德行为的企业慈善行为应该符合自觉主动性、平等性、非牟利性的利他性等伦理要求;从特征看,企业慈善行为也应该符合慈善内涵所蕴含的普遍仁爱、自觉主动性、非牟利性的利他性等伦理要求;从社会功能看,企业的慈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保障功能所蕴含的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所有人的仁爱等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4.
应然的基础主要包括真实性、合意性和正义性三个方面.近代以前,人们对于应然的论证,主要强调其真实性基础,即说明其所依据的世界图景的真实性和真理性;近代以来,尤其是人本主义兴起之后,对应然的论证除了真实性基础之外,还要阐明其合意性基础,即说明其符合人的需要,是可欲的、合意的;在当代,人们认识到个体的合意性之间往往存在冲突,开始更多地阐述其正义性基础以调解个体合意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如果一个伦理体系不坚持真实性,那么,道德伦理的底线就容易垮塌;如果不重视个体的合意性,那么个人的权利就容易遭到侵犯;如果不重视公平正义,就会损害既有秩序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从生命本体论立意出发,在对我国当下的医学人文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的基础上,以问题意识为线索,对医学人文关怀的哲学命题给予了反思,在重新界定医学人文关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美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系统地阐述了医学人文关怀的"应然"、"是然"和"建设"的内容及其三者间的递进关系,在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了建设性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威廉姆斯(B.Williams)看来,苏格拉底问题是道德哲学最好的出发点,它要优于‘我们应当做什么’或‘我们怎样才能是善的’甚或‘我们如何才能幸福’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已经预设了太多的东西,而人们又总是很难在这些所预设的东西上达成一致。(Williams,p.4)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构成了在当代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研究中充满混乱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形式合理性视域中的良法之应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良法之治.实质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是良法的基本表征.形式合理性视域内的良法应符合以下要件:植根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契合社会的价值期待;对公民的合理情感予以法律的确认;在体系上具有明确性与完整和谐性.只有当法律符合这一系列要件时,才能从形式上确保自身成为良法,并实现由法定之法向现实之法的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内地生死教育的实然状态:目前生死教育在价值、意义层面的抽象学术论证居多,实践层面仅限于学校教育的个别尝试、分散实施,在社会公众教育领域则基本停留在空白状态;指出应实现生死教育从实然向应然的跨越:学校生死教育学科化、实践化,社会生死教育大众化,生死教育理论研究应用化.  相似文献   
9.
儒家"天人合一"说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语义,它有时是在"本然"意义上使用,有时则是在"应然"意义上使用。本然的"天人合一"论是儒家关于天人本来相通、相合与统一的理论;应然的"天人合一"论则是关于人与天在何种条件下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理想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学说。而在本然"天人合一"与应然"天人合一"之间,还有一个"天人不一"的"实然"环节;应然"天人合一"既是对实然之"天人不一"的消解和超越,又是对本然"天人合一"的复归,是儒家视域中的一种理想的天人间的最优化状态,是一种洋溢着人的主体意识的天人理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