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学海》2018,(1):40-53
历史学家还原历史,不过是试图在史料与史实之间拼接出合理的社会图景;政治学家解释历史,不过是试图在史料与史实之间建构起逻辑的理论关联。我们对历史的讨论总是要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展开的,我们对历史的观察和解释不得不完全依赖于史料。本文以政治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为例,对文字史料几个类别的特点、使用及注意事项、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史》2008,(1):28-28
《吕祖谦年谱》系作者十年研究谱主的结果。吕祖谦是南宋大家,人云独传“中原文献”。但以门户之争,对吕祖谦的重视历来不够。此书填补空白,是南宋后第一部吕祖谦年谱。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对修习道教内丹导引之术非常重视,其《年谱》中多有记载。内丹本为一种养生延命之学,王阳明却使之成为“致良知”说的组成部分。王阳明如何将道教的修为与儒家的心性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里拟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1 当然,能够产生内心神秘体验的并非仅仅是道教内丹,佛家与儒家也都有类似功夫。但是究阳明一生,他似乎独钟情于道教内丹之术。  相似文献   
4.
宗志 《法音》2009,(11):19-25
一、虚云老和尚的教门经历 1、由教而入佛法之正途 虚老自幼就具善根.17岁.就在家中与他的二位妻子及从侄说佛法,20岁出家,从28岁起修苦行,此时的他如《年谱》中所说: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年谱》所谓“始揭‘致良知’之教”的确切含义是指第一次明确提出“致良知”的话头;作为其立论依据的“遗书守益”之“书”可疑之处甚多;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话头的时间,很可能不在正德十六年辛巳,而在嘉靖三年甲申。《年谱》对“南大吉续刻《传习录》”时间的认定是错误的,南刻《传习录》成书时间当在嘉靖五年八月与嘉靖七年十月之间。  相似文献   
6.
《世界哲学》2008,(1):112-113
丘成先生(幼名丘容,学名丘蔼达,曾用名和笔名有丘融、丘爱德、史其华、丘岳和赖乔等)1917年3月11日生于广东惠阳县坪山区金归肚村(今属深圳市)。父亲丘伯球是个商人,经营建材和房地产。7岁在香港九龙的小学,12岁师从广西诗人何亮普学习做旧体诗,后转入钥智中学就学,  相似文献   
7.
黄花红树谢芳蹊, 宫殿参差黛■西。诗阁晓窗藏雪岭, 画堂秋水接蓝溪。松飘晚吹■金铎, 竹萌寒苔上石梯。妙迹奇名竟何在, 下方烟瞑草萋萋。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约812—866,字飞卿)的一首题为《清凉寺》的诗,往往被看作是吟五台山的清凉寺,其实不然。五台山清凉寺以寺内清凉石而闻名。  相似文献   
8.
逸山 《中国道教》1990,(2):48-49
重阳万寿宫位于陕西省户县西祖庵镇北的蒋村,是道教全真派王重阳的故居,也是全真三大祖庭之一。据《甘水仙源录》、《七真年谱》和《金莲正宗》所记,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陕西咸阳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弱冠修进士业,后应武举,两皆无成,又逢宋亡和家遭劫难,慨然入道。金正隆四年(1159年)王重阳于甘河镇遇仙人,授以修道真诀,遂改名为喆,字知明,号重阳子。所遇者据传为吕纯阳。正隆五年(1160年)又遇仙人于醴泉,授其秘语五篇。  相似文献   
9.
宋子恺 《美与时代》2013,(11):19-20
乾隆元年至乾隆二年举行的博学鸿词考试,对胡天游一生可谓至关重要。然而以袁枚《胡稚威哀辞》为代表的纪传性文字中,对此事的记载颇有含糊混淆之处。以胡元琢《先考稚威府君年谱纪略》中的记载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基本梳理出胡天游应博学鸿词的全过程,不仅尽可能还原了历史,并借此过程订正了个别史料在记述此事时所发生的混淆,以期对学界研究胡天游生平及其诗文创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黎业明 《现代哲学》2020,(1):127-133
束景南先生在其《王阳明年谱长编》中,关于阳明在成化十九年就已经认识白沙并深受其影响、就已经对白沙学问"熟闻习见"的论述;关于阳明在成化二十年便与张诩相识,"盖张诩可谓阳明生平最早相识之白沙弟子,自此阳明乃可从张诩接触白沙之学"的推断;关于"张诩确在弘治十八年来京师,将《白沙先生全集》赠王华、阳明"的考证,都缺乏足够的文献依据,值得怀疑。因此,束先生关于阳明与白沙之间存在"学脉传承"关系的论断,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