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自东汉中期传入巴蜀,其义学经两晋南北朝的长期发展,至于隋唐,终成全国著名的义学中心之一,尤其是在摄学、三论、律学几个方面。传统以为禅宗兴起以前巴蜀佛教义学无可称道的观点,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2.
“鬼道”、“仙道”与“正一盟威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晋的历史文献中,多称张陵之道教为"鬼道",称其道徒名为"鬼卒". <三国志张鲁传>曰:"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相似文献   
3.
张宽是汉武帝时期的巴蜀经学大师,在崇儒更化的时代背景下,其学行体现了巴蜀经学的新气象:他先后跟随郡守文翁、京师博士研习《公羊春秋》,复任郡学教授、五经博士,累官侍中、刺史,是巴蜀学者通经入仕的新代表。其学术活动既推动中原经学在巴蜀的传播,又引领巴蜀经学对全国的反馈,促生了二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学术交流新状态。与此同时,巴蜀经学形成多元并进的发展格局,呈现对"中原"的持久向心力,并与官办学校紧密结合,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质。  相似文献   
4.
鲜明 《中国道教》1995,(4):21-25
近年来,随着出土摇钱树的增多,学术界对摇钱树的研究也渐趋热烈。研究者们对摇钱树的形制、内涵以及与汉墓仙化主题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但是,对于摇钱树的性质、作用等认识却仍然含混不清,很多人还未摆脱摇钱树为东汉明器的错误看法。至于摇钱树何以突然兴起于东汉时期的西南地区,魏晋以后为何又迅速消失则更无一种较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只有将摇钱树与早期道教直接联系起来,才能还摇钱树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巴蜀易学素有渊源,两汉为滥觞期,六朝为续传期.唐代为总结期,两宋为高峰期,元明以下则为流衍期.自两汉迄清末,历代巴蜀易学著作约有18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征却很鲜明,流派众多,“四道”毕备,其“尚辞”者则有苏轼之《苏氏易传》,“尚象”“尚变”者则有李鼎柞之《集解》、来知德之《集注》,其“尚占”者则如汉严遵,而尤以卜筮易、道家易源远流长.至于《易》《老》兼治者,则有严遵、扬雄;发明图书易者,则如陈抟、胡世安;其以佛陀解《易》者,则有苏轼、龙昌期.至于仿圣拟经,由扬雄开其先(撰《太玄》),而王长文(攫《通玄经》)、卫元嵩(《元苞》)诸人继其事,成为巴蜀易学之一大特色.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蜀学发其轫.刘成炘曰:“易学在蜀(伊川语),如诗之有唐矣.”(《蜀学论》)信然.  相似文献   
6.
云南是中周历史上唯一有南传、汉传和藏传三大部派佛教共同传播和发展的地区.巴利语系佛教从东南亚地区传入云南傣族地区,藏语系佛教从西藏、四川等地传入云南藏族、纳两族地区,汉语系佛教从内地传入昆明、大理等汉族和白族聚居区,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民族关系,使得云南佛教既带有鲜明的部派特点,又有较为复杂的民族性和人类学特征,信仰形态异常半富,也由此令云南佛教的研究在中国佛教研究领域备受学界关注.在相关诸多著述中,新近出版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侯冲先生所著<云南与巴蜀佛教文化研究论稿>(下文简称<论稿>),是目前所见颇有学术功力和史料创新意识的一部著作.该书在史料考证基础上从宗教与民族意识角度对云南佛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苏宁 《宗教学研究》2006,1(1):210-216
具有浓厚神话意味和巫史氛围的三星堆文化,原始宗教的政治形式几乎是其唯一的意识形态。在三星堆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神坛、神殿,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宗教祭祀物品,100多件青铜像(面具),是一个宗教的神像系统。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天神、山神、“绝地天通”的超凡神灵,特别是鸟形器和太阳轮器所表现出的日神系统,它们代表的神圣世界将灵魂、自然、天命三者贯通,是来源于远古自然观念的自然主义神灵观,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特征;通过与神话的对比研究,论述三星堆以“祭神玉璋”和神树、神坛为代表的“神址”,达到了天、地、人三界划分,是战国前原始宗教空间思维的完整再现;而作为“神圣显现”的“神迹”,则来源于神话思维的宇宙生成观。  相似文献   
8.
邵雍为宋代象数说《易》之大宗,其学通过友朋、弟子、子孙、术士等途径广泛传播,而友朋、子孙、术士传其学多在巴蜀。宋代巴蜀对邵雍学术传播的贡献极大,其中蜀人张行成得司马光、牛师德、牛恩纯之传,又得邵雍十四图及王湜《皇极经世》之学,影响最大;邵雍子孙长期留居巴蜀,使邵氏学术在巴蜀乃至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术士传播邵雍学术则源于蜀人杜可大,经过祝泌、傅立等人的大力弘扬,成就显著。  相似文献   
9.
小巷深处的“巴蜀名校” 在马镇街和莹华寺街之间有一条幽长的小巷,小巷深处就是闻名遐迩、享誉巴蜀的百年名校、“辛亥革命四川策源地”——成都列五中学。  相似文献   
10.
聚云吹万禅系与双桂破山禅系是明末清初巴蜀最有影响的两支禅系,然破山禅系研究者多,吹万禅系则至今尚无专文研究.本文以详细的资料收集为基础,系统考察了此一禅系的兴起、禅法特征、传承情形以及宗教影响等等,填补了明清禅宗史研究的阙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