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早年曾热衷于佛学。但是,无论在朱熹的文集、语录还是各家记载中,都很难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材料。最近,我们从《续藏经》中发现了朱熹关于佛学的两篇佚文,为研究朱喜早期思想和事迹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2.
在儒学的思想体系或理论构成中,《易传》最显著的特色和价值,是它为儒学提供了一个比较周延的自然哲学的宇宙图景,弥补了孔子儒学的学术内容上的主要缺陷。《易传》的宇宙图景是通过解说八卦或六十四卦这个独特的逻辑框架而表述出来的,并且显然是感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这样三点:  相似文献   
3.
美国哲学家茱迪恩·芭特勒认为连串理所当然地跟性相关的论述,同时存有化了及固定化了物质性的身体.芭特勒阅读波伏娃的<第二性>,认为这并非就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于女性问题或处境上的应用.波伏娃曾说意识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当中,并且在文化的脉胳里,参与形成一个人的性别.芭特勒认为对萨特身体哲学的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提高我们对波伏娃思想的欣赏,并认定她是一个具原创性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4.
王晶 《孔子研究》2021,(2):149-156
"勇"作为一种道德内驱力,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有提撕作用.孟子区分了大勇与小勇:小勇是驱动性作用,聚焦于外在目标,体现于生理、情绪的变化,着眼于个体实践行为的展开,可通过自身的修养加以调整;大勇是保护性作用,聚焦于内在目标,采取理性、道德的特殊形式,着眼于高尚的品格和人性的完善,是道德主体战胜困难、臻于理想人格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解树明 《周易研究》2022,(4):93-100
清咸丰十年,《易卦变图说》始由沈映钤付诸梨枣。沈氏认为此书非全祖望之作,后世学者咸承其说。考《易卦变图说》所及著者相关信息,均与全祖望行实、著述相合。此外,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过夏杂录》明确著录《易卦变图说》为全祖望所作,并对书中内容予以征引,所引内容与沈映钤刻本一致。《易卦变图说》作者的考实,对全祖望经学研究尤其是对其易学思想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易卦变图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神农易"与《伏羲易》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神农易"与《伏羲易》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中华大易体系的一体之两面,它们共同严密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宇宙生成理论,以二进制数理自然地展现了宇宙生成的本然面目。它们孪生的对立统一关系恰恰又反过来证明着"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以道阴阳"的易理精蕴和大易本旨。"神农易"与《伏羲易》的并行,将启示着人们重新对《易经》的象数进行深入地反思。  相似文献   
7.
"群己之辩"与近代中国的价值观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群己之辩"只是近代的产物.由于试图在"天理"的框架内安放个人或个性,前近代思想家至多只是赋予"己"以有限的独立性.以龚自珍为发端的价值观变革以"天"与"人"的分离为前提,从张扬以往被压抑的个人和个性开始;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关系重组导致了新的群体意识的产生.围绕着社会、政治伦理展开的价值观争论,曾经出现过种种不同的观点.尽管有过个性解放的高潮,但近代思想家大多更倾向于群己平衡、甚至群己和谐的理想.只是并没有发现有效地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在"群己之辩"方面的价值观变革并未终结.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易》是有密切关系的,抛开《史记》和帛书的记载不言,仅就《论语》中两条最直接的材料来看确实如此。"加我数年……"当为孔子五十之前所说。五十之前,孔子也曾学《易》,而孔子认为知天命之年尤需学《易》。"不占而已"表明孔子解《易》以德,判定吉凶不需要占筮,而是取决于人的德性。孔子以"生生之德性"解《易》,以"道德必然性"解"天命",通过揭去《周易》的神秘外衣,发掘并发展其天人之学,将隐微难言的性与天道托诸于显著的人道德性,发展出天人合一的德性学说。  相似文献   
9.
《易·彖传》说《颐》、《大过》等十二卦时,分别用到"时"、"时义"、"时用"三个概念,此三者内涵实可作为六十四卦卦义之通例。若详绎此《周易》"大时之义",对认识儒学《易》理乃至全部儒学思想体系,意义所关至大。  相似文献   
10.
<正>诗曰:真主造化有奇缘,诚蒙厚爱入寺院。脱却忙碌奔波苦,壬辰龙年时运转。喜借东风成大事,努力工作小贡献。应答祈求随人意,感赞安拉信仰坚。又曰:花甲须飘多荣幸,求学前黄古寺中。大殿危危残尘落,众盼维修力不从。无意用词重三遍,主佑大事一举成。感赞执掌幽玄者,襄助仆人显大能。时间过得真快,2014年的春节来到了。2月4日晚上,我在大殿上礼完宵礼拜后,望着落在地上的砖尘,思绪萦绕,回到卧室,夜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