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平日里最瞧不起那些贪官污吏。  相似文献   
2.
解姓名的幽默方法,就是通过对有关人物的姓名或姓或名进行妙的解释或拆解,从而形成幽默的方法。解姓名不但显示了一个人的智慧,而且可以创造出诙谐有趣的幽默效果,因而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幽默方法。白居易16岁时进京参加考试,他仰慕当时著名诗人顾况,便带着诗稿登门求教。此时白居易尚未成名,顾况看着白居易这个名字,笑着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啊。”接着,顾况翻看白居易的诗稿,当他读了《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  相似文献   
3.
傅山(1607-1684),字青竹,后改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人.他博通经、史、诸子,兼工诗文、书画及医学,对诸子之学有深湛研究,开清代子学研究之先河.其书法于篆、隶、正、行、草诸体皆堪称精深,尤于正、行、草书,继往开来,俯视古今,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4.
制作“脑筋急转弯”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郭美星 《孔子研究》2012,(4):118-124
老子站在大道的立场上,认为"仁义"的出现是社会"失道"后的结果,因此,提出了"绝仁弃义"的观点,主张通过绝弃"不仁不义"、绝弃"假仁假义"和绝弃"大仁大义"这三个阶段来实现"民复孝慈"的理想,最终超越"仁义",进入"无仁无义",回归到自然无为的社会形态之中。然而,在有道的社会中,"仁义"之名虽不彰显,但"仁义"之实却自然行于其中,所以从本质上讲,老子所要绝弃的只是"仁义"之名,并非"仁义"之实。  相似文献   
6.
通过妙地设置圈套,诱使他人上当,这在现实社会中屡见不鲜,那么人们是怎样设圈套的呢?  相似文献   
7.
《大智度论》是相传为龙树所作、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著名大乘佛教论典,堪称《小品系般若经》及《大品系般若经》最早的及规模化的一部注疏著作,在大乘佛教思想史上也向来有"百科全书"的美誉。本文根据《大智度论》末卷阐释般若、方便二种菩萨道辩证关系的疏文,揭显此论在般若经诠释及大乘佛教教法思想建构方面的特殊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东晋时期慧远与鸠摩罗什的书信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佛教的“法身”。确立“法身”是“有”,对于慧远,是中土思维的角度确立信仰目标的基础,但也因此与佛教经典的表述冲突,产生了困惑,从而向鸠摩罗什请教。佛法有证法和教法两个方面,慧远从教法上感受到的理解困难需要在证法意义上消解。鸠摩罗什则通过中观系统的教法以善方便沟通证法来解决慧远以及普通信众当下的理解困境,只是这种义理的澄清在知识结构上不同于玄学思维的体用、有无、形神等二元对立的模式,文章依照《大乘大义章》前两章内容分别解析慧远和鸠摩罗什的法身观,由此进一步推论汉传佛教在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上,中印佛学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以经典和修证互动的方式推动着人间佛教的发展。同时也辅证了善方便对于全面理解佛法本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