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1.
第十章巴比伦河畔《续)第二依撒意亚——普世性的救恩第二依撒意亚吁请异邦诸城和遥远的地中海的各岛屿,加入赞颂雅威上主唯一真实天主的国际合唱队。你们应向上主高唱新歌,/称颂他的荣耀直到地极!/愿海洋和其中的一切,/愿岛屿和其上的居民赞美他!/愿旷野和那里的城邑,/刻达尔人所居住的村落欢呼!/愿色拉的居民高声歌唱,/从山顶上呐喊!/愿众人都归光荣于上主,/在岛屿上称述他的荣耀!(依42:10-12)我们可以说,在们口约》中没有其他的文字象这样清晰地表达出以色列的真正命运;没有其他地方能展现如此壮阔的涉及全人…  相似文献   
2.
许波 《心理学探新》2005,25(2):79-80
弗洛伊德是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有史以来因提出划时代思想使人类自我形象受到重大冲击的人物之一。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认为,爱因斯坦、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是现时代的三位最伟大的设计师。这三位思想家均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是试图为自然界立法,马克思是试图为人类社会立法,而弗洛伊德则是试图为个体心理世界立法。在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弗洛伊德是个毁誉参半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他的精神分析学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争议之多,心理学家均无人可与之匹敌。弗洛伊德学说的遭遇曾经历过戏剧性的转折。学说创立之始,颇受学界和世人的冷遇,进而招来各种批评和敌视。  相似文献   
3.
泛文化的自尊——基于中国大学生的研究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华俭 《心理学报》2006,38(6):902-909
过去一直认为,自尊是人类普遍的需要,是泛文化的。但是,过去十多年来,这一观点受到严重挑战。其主要理由是许多跨文化的研究显示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的自尊显著低于西方,少有自我促进的迹象。但是,几乎所有这样的证据都是来自自陈式测量。由于自陈式测量难以避免自我展现(Self-presentation)或社会期许(Social Desirability)的影响,并且严重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报告,本研究采用新的能够防止社会期许的影响并能触及无意识的内隐测量——阈下评价性启动(Subliminal Evaluative Priming)程序,对中国大学生的自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对自我持有显著的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国人存在内隐自尊。这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的自尊需要是存在的,只是以内隐的方式表现或在自我展现的影响最小化后表现出来。这一发现和自尊的泛文化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情绪劳动是指员工遵照一定的组织规则, 在工作场所与顾客互动过程中进行的情绪调节。研究证明情绪劳动对组织情境中一系列结果变量影响显著, 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作用对象包括施动者员工、受动者顾客和规则制定者组织。情绪劳动与结果变量的关系受多个员工、工作和顾客特征变量的影响。资源保存理论为情绪劳动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解释。即时、短期与长期效应的整合、指向内部顾客的情绪劳动以及组织氛围的影响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技术的生命伦理论域中,基于"人对技术的控制"并着眼于"人"的环节而设想的生命技术伦理是荒谬的.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为"展现"的论题,切近于思及普遍的人之"命运".由于现代技术将自己的座架化统治建立为"一切存在者之真理的命运",它便在一种极度危险的生存境遇中开放出与人类文明生死攸关的生命伦理空间.对当代思想而言,关注现代技术展现的生命伦理之维,乃是进入时代之自我意识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张岫峰 《中国道教》2000,(5):43-44,52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完整地展现了老子的生死观。“死而不亡者寿” ,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精辟地概括了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这一理论的提出 ,涉及到养生观、人生观、以至宇宙观的重大问题。“死而不亡”即“身殁而道犹存”。 (见王弼注《道德经》)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 ,“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 ,不可能长生不老 ,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消失了 ,而他的学说 ,他的思想 ,他的精神 ,都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讲 ,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转引自陈国庆、张爱东注释《道德经》)笔者赞同这一…  相似文献   
7.
林川  黄敏儿 《心理学报》2011,43(1):65-73
采用2×3组间设计, 检测特质应对(积极与消极)与展现规则(积极、消极、无规则)对情绪劳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积极应对引起更多深层动作; 积极规则下出现较少表层扮演(与消极应对比)。积极和消极规则都引起较多深层和表层动作。积极应对在积极规则下表层扮演较少(与消极规则比); 消极应对在积极规则下表层扮演较多(与消极规则比)。研究提示, 特质情绪性可能是调节展现规则与情绪劳动关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由比较看荣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是在弗洛伊德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在该体系内,他着重从内因的角度探讨个体的心理动力系统及社会性,强调个体的整体性、不可分割性以及具有的基本自由和主动性。进而将研究对象扩展至健全的个体,采用综合建构的方法进行分析。在人类命运问题上,他也持乐观态度,从而表现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渐趋一致的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9.
调节变量是近年来情绪劳动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实证研究显示,反映员工个体特征、工作情境特征的多组变量以及文化情境对情绪劳动效应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权变视角下的情绪劳动研究发现:(1)展现规则在组织、行业、文化三个不同水平影响个体在工作场所的情绪表达;(2)表层扮演潜在的消极效应可以借助个体内在的保护机制或通过组织管理干预被削弱、消除,甚至是转化为积极的力量;(3)深层扮演的积极效应具有较高的跨人群、跨情境稳定性;(4)文化情境对情绪劳动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情绪劳动要求、情绪劳动行为都可以成为有益于员工的组织生活要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