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度牒制度,是封建政权管理道教教职人员户籍的一种特殊法制手段.这种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延续长达一千多年,是世界宗教史绝无仅有的,在道教史以及中国法制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封建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2.
王珏 《管子学刊》2014,(3):54-59
西汉上层皇族的身份是由先赋的血缘关系确定的,这一社会群体是由拥有王、列侯(初为彻侯)封号的宗室子弟组成。在西汉历史上,上层皇族社会地位、社会功能与心理状态的变化,不仅涉及西汉政治体制的本质方面的问题,更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所特有的历史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3.
“仁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的仁学,是上承先秦儒家仁学、下启宋明儒家仁学的中心环节,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值得作一认真深入的研究。 一 “仁”这个概念。早在儒家学说创立几百年前,就在社会上比较广泛地使用了。当时,它主要是被用作一种对有善良品德的人们的赞美之词。孔子最早把它系统化,并发展为“仁学”,使之成为他的学说的核心思想。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儒学家,却赋予“仁”  相似文献   
4.
康志杰 《天风》2011,(12):26-28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在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斗争中,有一批爱国的中国基督徒参与其中。他们为什么投入这场革命运动?革命与信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孔子毕生以创建“仁学”伦理文化、丰富和发展传统周礼为己任 ,未将思考和阐发当时的法和“法制”问题作为自己主要的人生目标。政法不分的专制统治模式使他的“为政以德”主张合乎逻辑地具有“为政以法”(“为政以刑”)的特质 ,“为政以德”也合乎逻辑地含有“为法以德”的思想。从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特性和《论语》看 ,孔子不仅不“轻法”,而且对法和“法制”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孝"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有一个演变过程.两汉时期,"孝"在社会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对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实,"以孝治天下"才是封建统治者倡导孝悌教育、以孝悌举儿童官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7.
与孔子和荀子思想相比,孟子思想更切近社会和政治,更强调民生和民本,虽具理想主义色彩,却有更鲜明的入世精神,且不乏核心价值的坚定性,从而才使中国古代社会有了制约权力放纵的理念和被广泛认可的政治、社会正义,有了得以追求的理想人格和值得向往的家给人足的幸福期待。也正因如此,在帝王专制日益强化的历史条件下,《孟子》之书终于在明清时期被皇帝痛恨和删节。孟子思想的遭遇证明了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证明其民本思想的伟大及其制约权力放纵因为缺少可操作性制度建构而软弱无力。然而其"仁政"思想,对于理解"中国特色",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最高封建统治者中,与佛教关系最深的要算是南朝梁武帝萧衍了。这个虔诚奉佛的皇帝曾经舍道归佛,给佛教以很高的地位,并多次戏剧性地舍身同泰寺,甘当僧人的奴仆。那么,梁武帝究竟几次舍身同泰寺?他是否曾定佛教为国教?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提起“刘巧儿”,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人物的故事,不仅红遍上世纪大江南北,对本世纪也是有很深的影响。为什么要谈这个人物呢?因为她代表和见证了一个时代在婚姻方面的破天荒的转变事迹。“刘巧儿”这个名字是一个艺术形象,她的真实原型是封芝琴。因“刘巧儿”不畏传统和强权,坚决摆脱封建婚姻,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事迹而竞相被屡次改编,有编成戏剧电影的,也有改造成说书的,还有编成秦腔传唱的。因此,这样一个在当时敢于反抗封建制度,反抗封建家长的一位新女性,怎能不感染、不启发广大的妇女同胞呢?下面请读者一起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真实的可歌可泣的婚姻故事。在看之前,先简要说明下陕甘宁边区的婚姻陋俗。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明与孝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孝伦理在我国学界引起广泛的兴趣和讨论 ,本文论述了孝意识的自然基础和社会起源 ,指出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孝伦理的严重扭曲和对封建孝道进行批判的必要性。同时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指出 ,作为社会伦理观念的孝道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社会主义孝道的合理内容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进行孝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