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粗放地一言以括之,可以说是:儒、释、道三足鼎立。儒是儒家,释是佛教,道是家抑是教?或是道家和道教?不甚了了,反正二者有着不容置疑的近亲血缘关系。本文立论,侧重道教,这不是无知地把道家、道教混为一谈,更不是有意地以道教囊括这个“道”,而把道家甄别出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道教产生于东汉之末,以五斗米道、太平道的出现为基本标志,历西汉、魏,晋至南北朝而日趋完备,其后盛衰交替于唐、宋、元之季,明、清而后,日渐衰微。在悠悠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中,道教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2.
寇谦之与陆修静是道乐形成期的领军人物 ,音乐学术界历来对其历史评价持“重寇轻陆”论。本文基于相关史料的深入分析 ,从史的角度及斋仪、音乐、历史传承等方面对寇陆的音乐改革活动作了比较和述评 ,由此得出“重陆轻寇”的相反结论 ,将颠倒的认识再颠倒过来。此结论不仅更切合南北朝道乐的史实 ,且与道乐历史全程所贯穿的“南盛于北、延续发展”之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搏颊,又作自搏,击打面颊之义,本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悔恨、心痛、自责时的一个行为动作,从民间兴起的早期道教有意识地把它吸收过来,成为斋醮求请时的一种仪式。早期道教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如北魏寇谦之《老君音诵诫经》云:入靖东向恳,三上香讫,八拜,便脱巾帽,九叩头,三搏颊,初上章籍时,于靖前南正北向行立定位,各八拜,九叩头,九搏  相似文献   
4.
北魏时期是道教改革和道乐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期间道乐史料集中于北天师道领袖寇谦之。由于以往学术界在史料挖掘研究上未臻佳境,致使对寇氏的评价失之拔高。本文基于两种重要原始资料的整理研究,对寇氏在道乐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提出新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正《华夏赞》为道教科仪中所唱歌词的一种,是源自《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经》的一首赞颂,在唐代以后被单独命名。《华夏赞》并非寇谦之《云中音诵》,亦非道教音乐的起源。关于道乐源流,陈国符先生在《道乐考略稿》中认为:"至唐代,据见存张万福、杜光庭斋醮仪,道乐曲调之确实可考者,亦仅《华夏赞》及《步虚词》两种。"1并指出寇谦之的《云中音诵》就是《华夏赞》。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6.
大基山,坐落于山东莱州,东接崮山,南连寒同山,因古时大、太通用,又称太极山。《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长游,与神会。东莱即大基山。因大基山是具有太极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天宫”一词入手,讨论了该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辨析了“天宫”一语在文献及出土文字材料中的不同意义,文中并对寇谦之“清整道教”活动中所建立的“静轮天宫”的佛教背景作了讨论,指出寇谦之造“静轮天宫”的立意应该是来自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以前嵩山道教的发展及其遗迹——中岳嵩高灵庙之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的嵩山,古称太室或天室,居五岳之中,自古即为华夏民族所奉祀的名山。《史记·封禅书》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传说作为古华夏族之一的炎帝族(神农氏、姜姓),在上古从西北进入黄河中游,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有一支奉伯益为始祖的部落,号称四岳,以崇拜山岳为特征。后来西周时的齐、吕、申、许四个姜姓国,据说即四岳的后裔。《诗经·大雅·崧高》有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吕氏。诗中说他们都是嵩岳神的子孙,辅佐西周王室的大臣。又据《史记·周本纪》及《逸周书·作雒篇》  相似文献   
9.
试谈步虚韵     
步虚韵也叫步虚声,是道教历史上最早的曲子之一,也是道教徒最常用的经韵之一。据《渊鉴类函》卷三百九,道部·道士三及汪汲《词名集解》卷二引《吴苑记》:“陈思王游鱼山,闻岩里有诵经声,清远寥亮。顺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  相似文献   
10.
道教词典     
《中国道教》1989,(4):58-59
寇谦之(365—448) 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因难徙家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北魏南雍州刺史寇赞胞弟。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十八岁师成公兴,从之入华山、嵩山学道七年。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托言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