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吾师道与佛相应,②念念无为法法能,③口藏宣传十二部,④心台照耀用千灯。⑤尽离文字非中道,⑥长住虚空是小乘。⑦少有人知菩萨行,⑧世间只是重高僧。⑨注释: ①《赠草堂亲密上人》诗: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199卷《僧部》,因不知何人所作,是书标为“前人”。草堂:即草堂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山圭峰之侧,故亦称圭峰寺.创建于周季,隋代又与增修,风景秀丽,富有林泉之美,高明之士多乐居之。宗密(780—841),俗姓何,因曾驻锡终南山草堂寺圭峰兰若,故号圭峰。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充县)人。少通儒书,心怀大志。元和二年(8O7年)出家于遂州大云寺,拜道圆禅师为师。后谒清凉国师,执弟子礼。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4月25-28日,由华严专宗学院国际华严研究中心主办,台北市佛教协会、新北市佛教协会协办的第三届华严专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市华严莲社顺利举行。来自俄、匈、日、美以及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约40位学者汇聚一堂,围绕"华严学"展开广泛深入地探讨。一、华严义理研究华严学自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中国高僧以及学者的阐扬,义理系统日渐圆融、博大精深,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佛教其他诸宗,而  相似文献   
3.
戴继诚 《宗教学研究》2004,51(4):151-155
洪州禅的禅师们在秉承慧能性净自悟思想的同时,又融合中国传统思想,使其修行方式更加贴近生活,甚至融禅修于生活,佛教中国化至此最终完成.在洪州禅各种禅修理念之中,"作用见性"思想颇有特色,它是洪州禅的禅师们试图打通净心与妄心隔阂,消弭二者紧张的一种有益尝试,由于对其理解与诠释歧异,洪州禅的这一思想在教内外引起很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索了“华严三圣”及其思想、观法、造像的渊源,并指出这是五台山僧人对佛教文化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禅宗与其他佛教宗派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自中唐以来,中国佛教诸宗互相诘难和论争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禅与教  相似文献   
6.
宗密将禅宗撮略要旨、顿悟本心的思维方式带入了华严宗,同时又将禅宗置于层层升进、圆融会通于高明之境的华严宗判教的审视之下。宗密判禅宗各派为禅三宗,一代佛教为教三种,以禅配教,将禅宗各派纳入了华严判教的考察范围。宗密认为,空宗与性宗具有十个方面的差异。无论是禅三宗,还是教三种,都有顿有渐,顿、渐既可以就佛的经教言论而论,也可以根据众生的具体修行来说。宗密认定北宗、牛头、洪州等宗为"傍出",而自己承嗣的荷泽宗为禅门正传。他同时继承华严教理和南宗禅法,成为华严教理与禅门宗旨相互融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重点讲述了普贤行愿的实践项目,而华严祖师澄观与宗密所注疏的《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以下简称:《别行疏钞》)则依据华严圆教的义理,进一步阐发出普贤行愿蕴含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研究》1991,(4):48-48
宗教研究新时期宗教略谈·····,····一阎瑜民(2.3) 佛学研究宗密禅教一致说的实质…孰·张春波(1.3) 《华严经》的构成和思想···…… ···……(日)镰田茂雄著 黄玉雄节译·················,……(1.5)试论佛学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刘斌(1.11)《华严经》的构成和思想(续) ···……(日)镰田茂雄著 黄玉雄节译··················……(2.9)一指禅······················一善文(2.15)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史旺…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宗密的了解,得力于镰田茂雄博士的《宗密教学思想史的研究》一书。我们对亲密的看法在许多点上是同镰田先生一致的,但这已是十年前的事了。近来我们对宗密的研究,对他的禅教一致说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提出来,希望得到诸位学者,特别是镰田教授的指正。中国佛教宗派林立,各自都认为自宗为最高。宗密是华严五祖,当然认为华严宗最高,他又是荷泽的四传弟子,因此,又认为禅宗的荷泽禅为最高。  相似文献   
10.
神会与宗密     
神会与宗密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但以往多认为他们的思想没有差别,因此时 常不加考察地将一方文字用来说明另一方文字。本文认为二人思想固然有相通之处,但差别更 大。文章从二人对“知”的理解、“顿悟渐修”以及“如来藏与般若”关系的角度论证了二人之间的不 同,并尝试说明了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