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代文人的艺术创作较雅,故受众窄,且传播地点有限,趋于精英化;元代文人的艺术创作较俗,故受众广,且传播地点广大,趋于贫民化。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长河流到了北宋。钧瓷窑变艺术从唐始,经五代至宋数百年的发展完善,技艺上已经成熟。铜元素在釉料中的应用,使釉面出现了紫红相映、灿若云霞的窑变效果,完成了钧瓷艺术品位的跨越,一举跨入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之列。  相似文献   
3.
佛教装饰图案既与佛教教义密切相关,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佛教东传以来,无论其教义本身,还是外在的文化表现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与东土文化进行了杂糅,经历了一个从冲突、相持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山西是研究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重要区域之一,而墓葬文化又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其中的佛教装饰图案从一个独特的...  相似文献   
4.
文人吃趣     
古今中外不少文人,面对佳肴美味、粗茶薄酒,抑或进餐时突发的变故,常能机智地"幽"上一"默",妙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论诗作联,也常常互相取笑,从中得到极大乐趣。佛印虽是出家人,却不避荤食。一天,他炖了四条小鱼,正要吃,抬头一看,苏东坡进了寺门。他心想:早不来,晚不来,一吃鱼他倒来了,先不给他吃。佛印急中生  相似文献   
5.
吕洞宾信仰在宋元明清四代流传,“剑”成为其最易辨识的符号,后来,具有降妖除魔的宝剑就成了吕洞宾的象征,在“暗八仙”中成为吕洞宾的代表符号。可以说,“剑”不仅代表了吕洞宾的身份、地位、形象,也代表了吕洞宾作为神仙所拥有的神奇能力。宋代有关吕洞宾生平事迹的文本不胜枚举,粗略翻阅,与“剑”有关的描述就有10多部。  相似文献   
6.
雷玉梅 《美与时代》2013,(12):120-120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中,墓葬文化在古人的世界里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延续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它在中国古人的社会活动和与艺术创造中保持了一个核心位置,并且源源不断地吸引后人去关注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文化,就艺术形式来说,在北宋南渡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变化对前期有什么继承,而对后期又有什么影响,这是历代都在探讨的问题.而在这段时间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宋徽宗赵佶和南北宋之交的李清照,一代君主却爱艺如命,一家闺颜却深谙词律;一个生不逢时,一个命途多舛.从这二人身上可以看到北宋南渡时所产生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花鸟画最能体现丹青之美.在宋代赵佶统治的宣和画院时期,中国工笔花鸟画创作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其画面体现出的那种对生命的关怀要远远超过对色彩的关注.这种院体画中"趣"的内涵如今依然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是创作的基本和灵魂.  相似文献   
9.
8月12日,记者拍摄到山西五台山龙泉寺西宋代名将杨业的墓塔,从墓塔上可以看到精美的宋代磨砖雕刻,在千年之后风采依旧。但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塔顶已经开始坍塌,成为蒿草的“园地”;塔身已经多处裂痕,将有摇摇欲坠之势。  相似文献   
10.
邢鸿儒  龚莹 《美与时代》2016,(10):32-33
从宋代社会开始,统治者和文人继承了儒家思想推崇的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从万物中寻找事物的唯一本质——理。无论是从平时的咏诗作对,还是在案上作画,都可以看出宋代人对周围世界观察方法的不同,他们更加细致入微。像宋徽宗提出的形似、格法的标准。其实宋朝的一切艺术方面的成就在南唐和后蜀已经逐渐兴起。南唐的后主可以说是战争的失败者,但从艺术文化方面来说他是个成功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