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2004至2008年,笔者曾多次对夏河县拉卜楞寺的宗教舞蹈羌姆、以及民间和藏戏舞蹈等作了不同程度的田野考察。本文即是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舞蹈艺术等理论与文献材料,并就拉卜楞寺羌姆舞蹈的起源、种类、表演形式、传承方式、艺术风格特点以及与藏族文化的关系做一系统、全面的分析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印度-伊朗文化同源,都有着对水-火-日-苏摩(豪姆)的崇拜情结。琐罗亚斯德教将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崇尚的蓝莲花视为该教神话传说中的豪姆,由此形成莲花(豪姆)崇拜。随着亚历山大东征,莲花(豪姆)崇拜进入印度,形成印度文化中的莲花(苏摩)崇拜。蓝莲花(苏摩)的回春之药用功效,使得莲花在印度密教文化中逐渐与性力关联。而"水-火-日-莲花"的艺术造型在伊朗伊斯兰化后幻化成清真寺建筑造型和装饰图案,对世界建筑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金刚舞”是五台山藏传佛教黄庙寺院中“奉旨道场”的主要佛事礼仪之一。“金刚舞”又称“羌姆”、“跳欠”,俗称“跳鬼”、“跳神”。它按照密宗《金刚经》的要求,集诵经、音乐、舞蹈为一体,是一种驱鬼酬神的宗教庆典仪式舞蹈,是“召集十万僧众,恭请诸佛菩萨降临,以事供养”和“大威金刚,降妖伏魔”之义。所谓金刚,即是梵义“缚日罗和伐折罗”的意译。是金中最刚之意,用以譬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本文仅就这一舞蹈的来历、表演形式和特点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姆佩姆巴效应 坦桑尼亚中学生姆佩姆巴,有一次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准备做冰淇淋。冰箱容量有限,此时别的同学放入的牛奶差不多要把冰箱占满了。姆佩姆巴来不及等热牛奶凉下来,就将它放入了冰箱。奇怪的是,姆佩姆巴的热牛奶比别的同学的冷牛奶结冰快得多。他的这一重要发现,当时却被老师和同学当成笑料。姆佩姆巴却不放过这一发现,求教于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教授。奥斯博尔内教授做了同样的实验,证实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此后,世界上很多科学杂志都肯定姆佩姆巴第一个发现了这种现象,并把它命名为“姆佩姆巴效应”。试想,如果姆佩姆…  相似文献   
5.
第一人称     
本文考察了卡普兰、弗雷格和刘易斯等人的观点,对第一人称代词“我”分别从语义学刻画、自我概念以及它在信念、命题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讨论了卡普兰等人关于“我”的语义学观点.对“我”的语义学说明的困难在于:“我”确定指称的方式似乎因人而异,每个人在使用“我”时都有其特殊的指称方式;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作者同意卡普兰的观点:要通过描述“我”的使用方法而非寻找弗雷格式的涵义来刻画“我”的语义.人们使用“我”时都依赖于一个先在的自我概念.作者随后考察了笛卡尔、休谟等人关于“自我”的观点,批评笛卡尔的“主体”理解会导致唯我论和循环,而休谟的“漂浮”的“自我”则根本无法理解.作者赞同笛卡尔关于“我”是思想主体和身体共同构成的统一实体的观点.作者还批评了安斯康姆将“我”等同于笛卡尔式自我而“我”并非指称性表达式的观点,指出她无法解释为何可对包含“我”的句子做存在概括.随后,作者考察了刘易斯对“命题”、“可能世界”以及“自我”等的理解,指出:虽然在刘易斯和他之间有明显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每个可能世界是唯一的,且都把其中一个可能世界视为现实世界,但在哪个可能世界是现实世界上却发生分歧.文章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握“自我”,这种认识方式比任何纯粹的语言学描述更基本,它是我们使用第一人称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7至2009年,笔者曾多次对该地区的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戏等做了不同程度的田野考察。本文即是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宗教、民俗、人类学及舞蹈艺术等理论与文献材料,并就吾屯下寺宗教舞蹈“羌姆”的起源,表演形式、传承方式、艺术风格特点以及与藏族文化的关系做一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羌姆”由藏文音译而来,是对藏传佛教寺院仪式表演的一种口语称呼,汉译为“蹦跳”“足蹈”。羌姆一词无明确的藏文释义,泛释“跳舞”。[1]有学者释羌姆为“消灭”。[2]由于长期约定俗成的沿用,羌姆已成为藏传佛教乐舞的专用名词。[3]将“足蹈”“消灭”等释义结合起来看,这种仪式表演显然具有一定的原始巫术色彩。羌姆表演中,舞者除佩戴骨骸鬼卒等首具外,还会穿着华丽鲜艳的大袖长袍,尤其是在表演主尊和护法神时,则会穿着羌姆袍,又叫跳神袍,藏语为“朴嘎”。  相似文献   
8.
青海隆务寺及其羌姆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莉 《法音》2009,(7):40-44
一、隆务寺的历史沿革隆务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隆务镇西山脚下,地处隆务河中游河畔。"隆务"系藏语,  相似文献   
9.
李立祥 《佛教文化》2007,(2):116-120
雍和宫在每年农历正月底都要跳藏传佛教的法舞,这法舞藏语称“羌姆”,蒙古语称“布扎克”,学名叫“金刚驱魔神舞”,京城百姓谓之“打鬼”。它是在西藏土风舞的基础上,吸取了本教仪轨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种形式而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密乘仪式舞蹈。  相似文献   
10.
一、玉树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概况玉树,为藏语音译,汉意为遗址。相传,玉树是格萨尔王妃珠姆的诞生地,故名玉树。清朝时,玉树土司辖区有囊谦千户属下的一百户部落,因其地处于青海与西藏之间的交通要道,史称唐蕃古道,故为清朝官员所熟知,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