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稿约     
《学海》2012,(5):2
《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  相似文献   
2.
<正>2010年10月11日至14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风景秀丽的灵隐景区、杭州佛学院新校区举行了"东南佛国.杭州"首届佛教文化节暨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杭州佛教协会、杭州市宗教研究会主办,  相似文献   
3.
4.
钟枚 《世界哲学》2001,(4):74-74
北京商务印书馆已经于近期推出《留美哲学博士文选》第一卷 ,即“当代基础理论研究卷”。该书由牟博主编 ,由已经在北美 (美国和加拿大 )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北美或者国内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12位学者撰写而成。据编选者牟博介绍 ,这卷《文选》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主体 ,由十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哲学工作者的研究论文组成。这些论文都是新近在其相应领域内实行匿名审稿制选出 ,并在具有很高学术声誉的国际哲学杂志上发表的 ,在经过作者本人翻译成中文并且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改以后 ,收入本书。其共同特点是 :第一 ,都经过了相…  相似文献   
5.
“即使秋天得不到收藏/我不遗憾千百次播种/即使花开结不成果实/我不遗憾千百次凋零/即使永远找不到大海/我不停息寻觅的歌声/即使脚印被风雪掩埋/  相似文献   
6.
马坚教授的学术兴趣甚为广泛。他翻译出版的书,种类很多。大概说来,他的学术成就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关于伊斯兰经典的翻译。第二,是关于近代外国论著的翻译。第三,是关于历史文献的考订。  相似文献   
7.
当前加强对佛教文化建设的正面引导,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与时俱进地挖掘和阐释优秀的佛教文化资源,实现正面的时代价值,发挥好积极的文化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积极作用",这对新时期的宗教工作提出  相似文献   
8.
稿约     
《学海》2011,(6):1
《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  相似文献   
9.
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历代学者多根据战国秦汉文献对齐、鲁政治差异的记载,结合刘向以"王霸之迹"分别概括鲁政、齐政,进而以"齐不如鲁"来解读孔子这番言论。不过,通过对传世文献不同叙述模式的梳理,则可发现秦汉文献对齐、鲁政治差异的记载,似与"变齐变鲁"并无关涉。刘向所谓"齐不如鲁"之论,也是在借鉴了既有叙述模式的基础之上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至东汉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的论述才开始有意将"齐不如鲁"与"变齐变鲁"相提并论。而到了南宋,朱熹方以"齐不如鲁"解读"变齐变鲁",并影响至今。以上过程,正体现出儒学变迁对思想史叙述模式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佛教思想意识与文艺创作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前者是如何作用于后者的?这种作用是自觉追求的还是潜移默化的?自觉追求应怎样去“追”?潜移默化应怎样来“化”?……即使不能像《天问》那样一口气问几百个问题,但在这方面值得思索之处还是很多的。如果对佛教历史思想文化一无所知,却奢谈创作佛教艺术,恐怕注定要抓襟见肘,非驴非马。不过,佛教文学艺术创作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思索尽可以思索,思索之后,更重要的是创作实践和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