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羡林先生应邀为别人写的序言和跋多达240余篇,逾60万字。这些序跋独具特色,内容广泛,论述深刻。他所写的序言和跋,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不仅给读者以知识和启发,还给科研人员以指导或启示。季先生写的序言,不只限于学术,还有关于学习、做人、立志、勤奋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1985年我在北大中文系进修文艺理论和美学,第一次拜望季羡林先生到2002年2月,最后一次见先生,期间17年中,我几乎每年都讨扰过先生。有时是专程请安,有时是替别人办事,有时带朋友探望,有时是先生有事找我。每次去北大看望先生,老人家总是和蔼招待,有时聊的长,有时聊的短。先生正襟危坐,有问必答,聊到高兴时,他泯然一笑,对于每一个提出的问题,他的解答也是一板一眼,简明扼要,给我的感觉是,和蔼长辈,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3.
季老的学问博大精深。他研究佛教、研究佛经翻译、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的各种方言,还研究印度古代文学、翻译剧本《沙恭达罗》、史诗《罗摩衍那》,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竟从梵文的“糖”字考证中如抽丝剥茧般写出一本80万字的《糖史》。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那些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者,无不得益于成年累月的坚持不懈,水滴石穿。而这些人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功利之心,为了成名成家,把获取成功当成动力,所以,能够卧薪尝胆,苦苦坚持;另一类则是出于兴趣和习惯,把辛苦劳作当成自  相似文献   
5.
6.
薛峰 《思维与智慧》2007,(11):25-25
世纪老人季羡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温家宝总理曾两次到医院拜见他,并用“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敢说真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评价他。季先生虽年过古稀,但仍笔耕不辍,近读他的《留德十年》,其中一段文字让人颇受震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原中国佛教协会顾问、北京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季羡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临清康庄镇。1917年就读于济南私塾,1918年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1923年考入正  相似文献   
8.
做人不嘀咕     
季羡林活到99岁,依旧思路清晰,精神矍铄。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秘诀,他说自己做人有“三不”:“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相似文献   
9.
赵建永 《法音》2014,(3):51-55
正汤用彤先生(1893-1964)既是接通华梵、道果圆满的佛学大师,也是学贯中西、熔铸古今的学界大儒,堪称享誉世界的文化巨擘。他的学术造诣以中国佛教史为最,其传世名著是《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该书由单篇论文肇始,进而以讲义形式补充,经廿年苦心孤诣,四易其稿而成。这部巨著使中国佛教史研究别开生面,至今,海内外学者仍共誉此书为"最有权威之作"[1],"中国佛教研究中最宝贵的研究成果"[2]。  相似文献   
10.
春节前夕,一位“掏粪工”出身的书法家、“藏书状元”——魏林海先生,显得有些落寞和失意。他依稀记得,在10多年前,他每年的除夕或春节,都要去北大朗润园季羡林先生家,给他老人家拜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