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一两年,花样繁多的现代版周公解梦书,打着《周公解梦》的旗号,由前些年的街道个体书摊拥进一些新华书店。这些现代版周公解梦书,沿袭《周公解梦》的神灵启示或"神喻"为解梦依据,仿效舶来品洋解梦条目,搞成类似洋解梦的解梦条目,还有同时汇集其他土迷信和洋迷信材料混杂成书。同《周公解梦》的"神喻"解梦不同,我国古代早从生理、心理和精神因素探索和阐释梦和做梦,不乏其例。值此文化大发展,不该有现代版周公解梦及同类解梦书的市场。  相似文献   
2.
孔子梦见周公确有其事。宋儒认为此梦的原因是孔子早年志在推行周公之道 ,但对此梦的发生机制不甚清楚。孔子仍然受到梦魂观念的影响 ,实际认为此梦意味着周公之灵对他特别青睐和有所启示 ,并在内心里把它作为天命在身的重要根据。孔子梦见周公的历史意义 ,主要在于中国文化的传承 ,并在后世演变成文化传承的一个精神符号。  相似文献   
3.
“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孔子“克己复礼,的目的是让人们通过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回复到周礼所倡导的礼之内在精神和道德情感上,最终使人与人之间拥有理性的仁爱、使社会走向有序的和谐。“克己复礼为仁”的因果必然性在于周礼的精神实质与“仁”的要素组成都是敬、诚、忠、信、义等道德元素,因此孔子认为人们通过“克己复礼”可...  相似文献   
4.
姜太公封齐是在周武王建政之初还是周公东征之后,是否先封于吕、后封于齐,是否就国,学界对此一直聚讼不已。周武王大封诸侯,首封齐鲁,旨在监视东夷,屏护周室,此乃周王朝建政之初巩固统治之亟需,不可能晚至成王之时始封齐鲁。武王先封太公于齐之营丘,周公东征后又将薄姑加封于太公,太公“遂有全齐”。《史记》多次记载太公封齐就国之事,与《晏子春秋》《汉书》的相关记载并不矛盾。后人仅凭个别史书的片言只语,以及新发现之断编残简,或曲解,或猜测,试图推翻《史记》等权威史籍的记载,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对政治合法性的反思首先寄托于天命。夏商时期的天命是君主与天帝的契约,臣民只能承受命定的秩序。周公斩断天帝与君主的血缘联系,以德行来判断天命所归,实现天命不常与恒常的统一,而天命又只能通过民意得以反映,从而在天、君、民之间形成环形三角交互结构。周公试图用此在经验把握普遍必然,以现实参验的方法理解天、君、民、德等概念及天命唯德等命题,最终使理想政治只能寄托于"先王有德"的绝对,从而变成对现实等级制度的摹写。  相似文献   
6.
周公是中国第一位伦理思想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对周公伦理思想的研究 ,认为 :1 .周公的诰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可信的历史文献 ;2 .周公开创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先河 ;3 .周公是儒家真正的祖先。  相似文献   
7.
《仪礼》十七篇与周公和孔子均有一定的关系。说《仪礼》与周公有关 ,并不是像古文学派那样认为周公是《仪礼》的作者 ,而是认为《仪礼》中的部分篇章反映了宗周的典章制度、风俗人情 ,也就是说《仪礼》所载的内容肯定有一部分属于周公当年“制礼作乐”所制定和实施的遗制。说《仪礼》与孔子有关 ,也并非如今文学派那样认为《仪礼》十七篇完全是由孔子圣心独断而创作出来的 ,而是认为《仪礼》当主要是由孔子根据宗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礼仪规制加以编订整理而纂辑成书。当然 ,这并不是说现存的《仪礼》十七篇都是孔子整理后的原书 ,因为现存的《仪礼》十七篇除了孔子整理过的内容外 ,可能还包括七十子后学所编订和增补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孔子向往周公之治,而周公治政以德为先,因此孔子需要直面周公之德。在《论语》中,孔子对周公之德只有"使骄且吝"的评价。通过分析发现,"骄且吝"有其特殊指向和政治目的,这说明周公之德主要是一种政治之德。孔子采用否定性的评价方式,表明了对周公之德的高度重视。孔子对周公的重德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它落实在君子人格的养成上,更为重视表现在伦常日用之中的修身之德。总之,周公之德体现为工具理性,而孔子之德则体现为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9.
<周易>爻辞为周公所作,这是历史上的一种颇有影响的说法.本文较为详尽地追溯了这一说法的由来和发展,认为它发端于王充、马融,论定于孔颖达,强化于朱熹,一直到今天,在学术界仍有广泛的影响.但究其实,终不过一假说而已.若无新的文献出土,它很难被实证,当然,也不易被证伪.  相似文献   
10.
中医和中国哲学中身体的意义:以梦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梦这个精神现象的考察可从多个角度进行,中国医学和哲学范围内的几种释梦思路反映出对精神状态的一贯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联系身体观念才构成完整的体察。中医把梦视为身体疾病的信号,道家的"至人无梦"说和宋代理学对"孔子梦周公"问题的讨论则涉及两种释梦思路间的转移,即从视梦为精神状态和精神修养的指针到兆示吉凶的征兆。脱离身体的精神化解读暴露的中国古典身体观念和崇圣传统之间的张力,是造成这一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