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众生理反应而达到预期效果. 于是,我们看到精神虚脱成为当下文坛一个普遍的病症.作家们在纷繁变化的时代面前,急于被时代认可,被市场接纳,成为当下文坛普遍的生存要求.  相似文献   
2.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心理学报》2021,53(3):273-290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均是当下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诸多研究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但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为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 对检索后获得的65项研究(70个独立样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38, 95% CI [0.34, 0.41]); 二者的相关强度受社交媒体使用测量指标和社交媒体类型的调节, 但不受性别、年龄、错失焦虑测量工具和个体主义指数的调节。结果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认知理论和数字恰到好处假说的争论, 表明社交媒体使用程度越高的人往往也会伴随着较高水平的错失焦虑。防止社交媒体过度使用, 尤其是引导大众合理使用以图像为中心并且开放度较高的社交媒体有助于错失焦虑的缓解。  相似文献   
3.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 本研究探讨了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 进而分析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效果。通过369份“领导者-下属”匹配数据, 研究发现:(1)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促进员工工作绩效; (2)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通过工作投入影响工作绩效, 基于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还通过关系冲突影响工作绩效; (3)社交媒体的工作使用和社交使用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本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视角, 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同时通过比较分析为组织管理社交媒体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选取154名3~5岁学前儿童(M=4.11,SD=0.31),采用母亲报告法收集儿童最近3个月最常观看的电视节目、外倾性气质、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对19部儿童最常观看的动画片的暴力性进行编码,考察电视暴力频率和暴力残酷性和儿童外倾性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结果:(1)在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时,电视暴力频率与儿童外倾性的交互作用显著,与低外倾性儿童相比,高外倾性儿童观看较多的电视暴力内容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观看较少电视暴力内容也会表现出更少的问题行为,支持差别易感性模型;(2)在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时,电视暴力频率和暴力残酷性的主效应及其与儿童外倾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倾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外倾性儿童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以社交媒体信任为切入点,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考察公众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自治行为的心理机制。采用问卷方法对963名成年居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公众对官方社交媒体的信任既能直接促进公众的辟谣行为,也能通过增强公众对战胜疫情的信心产生间接影响;(2)公众对官方社交媒体的信任影响公众对自媒体的信任,但自媒体信任不能独立于官媒信任影响辟谣行为。因此,我国社交媒体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且官方舆论占主导地位,及时、有效的官方报道不仅能提高公众对战胜疫情的信心,也能促进公众网络谣言自治,进而实现网络谣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263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社交媒体使用无法直接预测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但可以通过自我同一性状态这一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2)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双重作用,既能通过加强成就型自我同一性状态提高生活满意度,也可以通过增强弥散型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而削弱青少年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卞潇悦 《美与时代》2022,(8):110-112
城市形象作为大众对城市多种要素综合化的主观印象,对城市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作为大型国际会议,在举办地昆明构建和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COP15在昆明举办的原因入手,阐述通过COP15塑造怎样的城市形象,分析COP15举办期间昆明城市形象的主要宣传途径,并提出了在宣传城市形象中需充分利用多元媒体和加强国际化传播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辉  施建宏 《心理科学》1999,22(5):449-450
1前言犯罪,从法学角度来说是由国家法律认定的、危害统治阶级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应受刑罚惩处的行为。暴力犯罪是犯罪类型的一种,是具有很大社会危害性的,也是日益受到普遍而强烈反对的犯罪行为。通常,暴力犯罪指对他人人身及其安全实施暴力的各种形式的犯罪。暴力犯罪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个人主观原因(包括思想特征、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和社会客观因素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暴力犯罪分子的人格进行分析、探讨暴力罪犯的人格特质及其在犯罪过程中其人格特质造成的影响,以及未婚犯组与已婚犯组,减刑犯组与未减刑犯组,贩毒犯组与故…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医疗纠纷复杂程度增加,医疗纠纷的特殊性和轰动性使其成为新闻热点而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媒体有失公正的报道加深了患者及受众对医方的不信任感,导致了医患矛盾的加剧。媒体客观的报道有利于医患矛盾的调和,从媒体的社会责任入手,探讨媒体理性报道对医患矛盾的调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校园暴力现象的伦理病灶在于"你—我共生"的伦理同一性被消解,表现为个体无法在学校及宿舍的人伦关系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无归属感的个体在精神世界处于孤独状态,在生活世界中个体行为完全听命于任性与冲动。如何使个体在实体中找到归属感并使个体冲动具有伦理合理性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应对策略为:一是恢复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伦理身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塑学校、教师对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保障与呵护,使学校、宿舍成为学生的"生活之家"与"精神之家",唤醒学生的"集体记忆"和"同根意识";二是彰显教育的伦理本性,通过教育使个体行为超越人的自然冲动状态,实现个体自然冲动—义务—幸福的转化,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