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急性应激会增强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 但急性应激是增强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还是损害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和点探测任务, 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急性应激对威胁刺激注意偏向影响的认知机制。在进行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后, 应激组个体的状态焦虑和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在注意偏向中, 应激组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比控制组更慢, 应激组和控制组在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上无显著差异。ERP结果上, 威胁刺激诱发应激组比控制组产生了更负的SPCN, 在N2pc上没有显著差异。应激组和控制组皮质醇增量的差异和N2pc、SPCN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 急性应激增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是因为其损害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 这可能是因为急性应激损害了与注意解除相关的额-顶网络的功能所致。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 个体会时时关注自己的行为结果并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在应激下个体能否有效地监控行为并做出适应性调整依然未知。本研究招募了52名男性大学生被试, 将其随机分入应激组与控制组, 采用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rier Social Stress Test, TSST)诱发个体的应激反应, 并结合错误意识任务(Error Awareness Task, EAT)探索个体急性应激下的错误监控与错误后调整过程。应激指标的结果显示应激组个体在应激任务后唾液皮质醇、心率、应激感知自我报告和负性情绪均显著高于控制组, 表明急性应激的诱发是成功的。行为结果显示应激组的错误意识正确率显著低于控制组, 错误意识反应时显著短于控制组; 进一步地, 应激组个体在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上正确率显著低于未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 并且应激组个体在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上正确率低于控制组。结果表明急性应激降低了个体对错误反应的监控水平, 即便在辨别出错误反应的情况下, 个体的行为监控与调节也更差。本研究说明急性应激会损伤行为监控系统, 导致个体的行为适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ALI/ARDS是以难治性低氧性呼吸衰竭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症候群,是重症医学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近期其诊断标准更新为“柏林标准”;治疗方面除了常规机械通气策略之外,因潜在的降低病死率的作用,高频震荡通气(HFOV)、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干细胞基因治疗则成为药物治疗的热点.根据现有趋势,相信未来ALI/ARDS的病死率将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疗法的开展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ARDS是重症患者常见的临床问题,病死率较高.ARDS时除机械通气治疗外,非机械通气治疗手段包括液体管理、药物治疗、体外生命支持治疗等也显示出不同的临床疗效,需要临床医生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将176例急性STEMI且行急诊PCI术的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A组)58例、氯吡格雷常规组(B组)58例、氯吡格雷强化组(C组)60例,分别测定术前、术后12小时、术后7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时炎症因子e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髓过氧物酶(MPO)、可溶性CD40受体(sCD40L)的含量,比较3组患者各炎症因子在不同时间点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c组和A组较B组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较c组稍降低(P〉0.05),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替格瑞洛的抗炎作用较常规剂量氯吡格雷作用明显增强,和强化剂量氯吡格雷作用相仿。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在使用某种或几种药物后,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在美国,10%-20%成人的肝酶升高和50%以上的急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在中国,药物性肝病约占住院黄疸患者的2%-5%,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有20%以上老年肝病是由药物引起的。在已上市应用的化合性或生物性药物中,有1100种以上的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中草药、保健药及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亦有导致肝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含有生物碱类、皂苷类、萜类、毒蛋白类、重金属类成分的中药易致急性肝损伤.中药对肝脏损伤的原因及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药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或特异性体质有关.此外,中药炮制方法、给药途径、剂型、剂量、疗程及配伍不当也会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中药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主要依据用药史、发病的时间、过程和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因素.治疗可选用还原型谷胱甘肽、S-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水飞蓟素等药物,重症可选择人工肝脏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患者在发病后能否及早到院接受再灌注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重要影响.院前延误时间(PDT)即为从患者出现症状至到达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AMI患者就医大多是延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不能决定自己的症状是否需要治疗,也就是患者决定就医时间延长.本研究目的是分析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患者赢得最佳治疗时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由于急性泪囊炎的一期处理过程中经泪小管引流脓液与经皮肤切开排脓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不同,将我院2007年以来接诊的急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抗感染治疗后经泪小管引流脓液,成人行经鼻内镜泪囊开窗引流术,先天性泪囊炎患儿行泪道探通;对照组患者急性期经皮肤切开排脓、放置引流条和消炎处理后再行泪囊鼻腔吻合术.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98.46%,外观满意率98.25%;对照组患者治疗成功率89.11%,外观满意率54.35%.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疗程缩短约7天~10天.急性泪囊炎经全身抗感染治疗后行泪小管引流脓液能更有效地控制炎症,不给患者带来新的创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