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别从认识论、实践论、心性论三个层面论述了道家气思想对气韵本乎游心这一美学命题的哲学基础性影响,归纳出道—气—心—性—德—虚静—美的命题,认为虚静之心无论对于宗教修炼还是艺术创作都是根本的起点和最终的极境,人之身心正是在虚静中才能体悟到道家之道、道教美学之美、内丹之仙、中国艺术之气韵。  相似文献   
2.
桑吉扎西 《法音》2007,(10):61-62
10月14日至15日,由上海玉佛寺、上海文化基金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复旦·觉群人文精神研究中心协办,觉群佛教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承办的“佛教与现代化”——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研讨会在玉佛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王佛寺方丈觉醒法师,香港佛教联合会觉真法师、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福根、上海市民宗委副主任曹海红以及普陀区、各协办方的有关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黄君 《佛教文化》1995,(6):28-28
田东辉早就是一位画家,中国美术馆藏有他的画。但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当我猛然撞着他那以汉字线条变奏出来的现代书法作品,便好象在嘈杂烦燥之中骤然听到一曲清冷悦耳的田野牧歌,不觉为之心动。  相似文献   
4.
霍母斯·维慈在《中国佛教的复兴》中对上个世纪早期佛教因应社会剧变的反应是否可称为“复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以为其问题实质正是佛教的神圣性资源如何在现代性过程中得以保存。本文从制度层面、佛教社会功能、全球化或现代性、卡里斯玛、信仰者及其行为五个领域简要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佛教的经验研究,试图通过它们反映的当前中国佛教现实情况来重新回应维慈的问题,以反思民国改革对现在的影响,亦为当前佛教实证研究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5.
达亮 《法音》2021,(4):66-71
一、宿植善根欢喜僧岭院门开敦圣教智诚法师(1908-1994),为太虚大师入室弟子,原名周文龙,别名周文华,号少培,法名仁慈,江苏泰县丁马乡北曹村人。父亲周财庆,母亲唐氏,务农为生。佛化家庭,兄弟姊妹6人,智诚法师排行第五。他曾对自己出家的因缘有这样的笔述:自幼因双亲食素,笃信三宝,母亲常至庵堂拜佛,我亦随往。  相似文献   
6.
张载深刻思考差异与统一之关系而提出的"两一"架构,是其"气论"哲学的核心线索.这一思想架构将旧有宇宙论的"一生两"逻辑转变为"有两则有一",从而在形而上学层面解决了本原之"一"产生差异之"两"缺乏逻辑必然性的问题,将"一"理解为以差异性为前提的统一性;同时,在价值论层面通过"两一"之"一"的非现成化明确揭示了其作为差异...  相似文献   
7.
卦序问题是《周易》象数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孔颖达明确提出《周易》经文六十四卦次序以“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直接推动了《周易》上下经卦数不均问题和“观象系辞”问题的研究。上下经互变之卦的数量不均,是导致上下经总卦数不等的直接原因,而之所以如此安排又有其特殊之用意。诸卦“非覆即变”之象是作《易》者名卦和系辞的重要原则,因而较之于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传世本《周易》卦序应当是更为原始的卦序。《周易》经文卦序从整体架构到具体组合排布都有一定规则在其中。  相似文献   
8.
李翚 《法音》2022,(1):31-34
<正>近现代佛教报刊的兴办,被认为是佛教复兴的一大标志。目前为止,出版总数虽难以确定,"但很有特色,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参与面广、内容繁杂、有个性,反映了佛教界各种不同势力和不同组织的要求"[1]。民国的佛教界,可以概括为改革与保守两大阵营,"这一新旧之争持续了整个近代佛教史,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佛教的发展态势"[2]。以太虚及其追随者为新派,而冶开、圆瑛等皆为旧派。双方争论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各自主导的报刊展开论战。但是因为报刊本身就是新事物,是革新派愿意接受与喜欢使用的新工具,所以就力量对比而言,  相似文献   
9.
庞国婉 《法音》2000,(2):31-31
本刊讯1月19日,重庆佛教协会举办太虚大师诞辰110周年纪念会。纪念会由原汉藏教理院学生惟贤、大果、竺霞法师发起;重庆周边的汉院学生赶来参加,重庆市委统战部徐登全副部长到会祝贺。太虚大师乃近代高僧,是提倡佛教革新的导师,毕生坚持整顿僧制,弘扬佛教文化真理,净化人生,创办僧教育,培养大量人材,弘扬人生佛教。革命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赞扬大师"平易近人,思想通泰"。海内外佛教徒均崇敬他,奉为一代佛教领袖。由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思想为当令广大佛教徒普遍认同,并得到实践和发扬。惟贤法师宣读了《太虚大师与人生…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历法的发展过程中,<周易>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早期主要表现为用易数解释历数,这种作用在唐以后逐渐消失;"卦气说"曾在一段时期内被作为历法的内容;而<周易>的"治历明时"思想对于历法研究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成为重要的治历原则之一.无论如何,<周易>对于古代历法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