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况与庄周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况与庄周分属儒家、道家两个学派。他们之间的思想差异是很大的。本文仅就二人之间的学术观点、天道观、人生态度加以辨析。他们虽分属儒、道两家,但从庄子无为思想的形成及其作用看,与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相一致,所以儒道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在传统文化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作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载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学经世致用的理论品格。张载以《易》为宗,以《中庸》等儒家学说为体,批判地借鉴了佛、老两家的思维方法,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天人关系概念系统,继而“则天及人”——以天道为则,推及人道,对儒家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有效诠释,并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治理思想。在其理论构造中,儒家的社会治理方案本于天道,又经由圣人体而成制,具有天经地义的合理性,这使得其“则天及人”的社会治理思想具有较强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李健 《哲学动态》2022,(12):62-69
对老子的“自然”概念可作两层分疏:“法自然”与“辅自然”。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言,从文法修辞上可以还原为“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人法地、天、道也就是人“法自然”(自然是地、天、道的本质),人“法自然”的诠释路线可以克服“道法自然”的诠释困境。就“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而言,讲的是圣人“辅自然”,意在君王应顺辅百姓之自然。其他关于“自然”的原文及思想,均可统摄在“法自然”与“辅自然”的两层义涵之中。人“法自然”是在天人(天道与人道)关系里讨论修身智慧,是向上法(人取法地、天、道之自然),凸显天道的本原地位;圣人“辅自然”是在君民关系里讨论治国智慧,是向下辅(圣人辅百姓之自然),凸显民的自主性地位。  相似文献   
4.
命与天命:儒家天人关系的双重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命"与"天命"是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范畴,主要指人所受到的限制。二者都起源于"令",由"王令"而"天令",又因"天令"对王权的决定作用从而成为王权之"命"。西周末,随着传统天命观的式微,"命"开始向个体落实。孔子正是在对"命"深切体验的基础上重提"天命",以作为君子之为君子的依据;子思又将其进一步落实为人之"性"。到了孟子,便通过"命"与"性"、"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的比较,终于形成"命"与"天命"的不同规定:"命"体现着天对人之自然生命的限制,表现的是人所无法驾驭的客观力量,但却落实于人并表现为人之"命";"天命"体现的则是人之自我确认的道德理想,其虽然出于人却又必须证之于天,所以是天之真正的命于人者。命与天命,既体现了传统天人关系的双重视角,同时也是儒道两家不同探索侧重的一个基本分野。  相似文献   
5.
As a pair of important categor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ing 命 (destiny or decrees)” and “tian ming 天命 (heavenly ordinances)” mainly refer to the constraints placed on human beings. Both originated from “ling 令 (decrees),” which evolved from “wang ling 王令 (royal decrees)” into “tian ling 天令 (heavenly decrees),” and then became “ming” from a throne because of the decisive role of “heavenly decrees” over a throne. “Ming” and “tian ming” have different definitions: “Ming” represented the limits Heaven placed on the natural lives of human beings and was an objective force that men could not direct, but was embodied in human beings as their “destiny”; “Tian ming” reflected the moral ideals of human beings in their self-identification; It originated in man but had to be verified by Heaven, and it was therefore the true ordinance that Heaven placed on human beings. “Ming” and “tian ming” are two perspectives on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fucians and Daoists placed different emphasis on them. Translated by Huang Deyuan from Zhongguo zhexueshi 中国哲学史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2007, (4): 11–21  相似文献   
6.
《管子》与《荀子》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管子》和《荀子》是先秦的两部重要典籍,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本文对《管子》和《荀子》从天论,王霸,礼法,群臣,心术和富国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作者认为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对荀子有着深刻的影响,《荀子》包含着对《管子》思想的吸收和扬弃。  相似文献   
7.
天人关系是儒家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先秦开始,辩析天人即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人文传统则绵绵不绝。明清之际,以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为背景,天人之辩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并进一步展开于儒家价值体系的各个侧面。当然,时代的变迁使明清之际诸儒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对天人关系作了新的定位,后者从一个视角展示了明清之际儒家价值体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白虎通》作为汉代重要的政治纲领性文本,极尽"血缘情感"道德价值之运用,从"同质"天人关系、"拟亲"人伦纲常、"名定"资源分配、"濡化"家国情怀等方面,对"血缘情感"道德价值展开了论证,基本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范式、人伦规范、社会生活方式,凝练出以"三纲六纪"为主体的古代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凝练出中国人忠诚、孝亲、责任、友爱等特有的文化基因。但是,这也严重禁锢了人的价值,形成了"子民人格",滋生了贪腐与剥削,忽略了独立的"个体人"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9.
从管仲及其学派的天人关系论入手,渐次论述了其水地环境与人类道德的关联、物质生活对道德生活的作用,而技艺作为此三者关系的中介,自然有其伦理价值。探讨《管子》中科技伦理思想的特点,涉及到农业生态伦理、资源伦理与制度伦理等问题。所有这些,对于读者考察中国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的演进轨迹,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1 中医特色说的演变特色或特点是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之后的发现。中医特色必然是相对于西医而言。19世纪末 ,学者对中西医的评价是 :“中医失于虚 ,西医泥于实” ,中医长于内科 ,西医长于外科[1] 。到 2 0世纪初 ,这种评价升华为 :西医长于形迹 ,中医长于气化。最先提出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早期汇通医家唐容川。他说 :“问曰 :神农尝药 ,以天地五运六气配人身五脏六腑 ,审别性味 ,以治百病 ,可谓精且详矣。乃近出西洋医法全凭割视 ,谓中国古人未见脏腑 ,托开空配药不足为凭 ,然欤 ,否欤 ?答曰 :不然。西人初创医法 ,故必剖割方知脏腑。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