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慧远判教观的核心是四宗判教。四宗判教在慧光等人提出之后,由于其自身的张力,分别按照"浅深"和"平等"两个原则展开。其发展主流是"浅深"这一原则。慧远则坚持"平等"的原则,倡导平等大乘经教观,认为大乘经教只有法门的差异,而无浅深之别。但同时慧远又坚持大乘二宗具有浅深之分。由此,慧远大乘二宗的判教依据不是某部经典,而是大乘经教阐明的具有浅深的义理及二宗对这些义理的理解层次。平等的大乘经教观是慧远判教观的特色所在,代表着慧远消弭当时大乘教派纷争的努力,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悖论,这一努力并未成功。  相似文献   
2.
郭昭亮 《法音》2015,(2):15-17
<正>一、引言从步入大学的殿堂,到深入到力学研究的领域,十数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伴随着我,一是佛法,一是科学。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东西,一直胶溶在我心中,分不清是科学影响了对佛法的理解,还是佛法影响了对科学的追求。读经时,有"会心一笑";做研究时,也有"原来如此"。科学研究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对佛法的践行,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如《楞严经》中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即便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佛教     
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发生兴趣,有时甚至很浓厚,总是有一定缘故的。鲁迅对佛教产生兴趣,也不能例外。借用佛家的话来说,鲁迅与佛教发生关系,是有“因缘”的,然而这“因缘”却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治文学者,对佛学多所隔膜,治佛学者,又多对文学留意无多,这就使鲁迅与佛教的关系长时间不曾被人们加以应有的全面的考察。拙文试图在此方面作些尝试和努力。一鲁迅对佛教的接触是很早的,但开始研究佛学。则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一段时间内,至一九一四年而达到顶峰。查《鲁迅日记》  相似文献   
4.
目次一、关于翻译及作者二大乘小乘、三、檀波罗蜜四、尸罗波罗蜜五、■提波罗蜜六、毗梨耶波罗蜜七、禅波罗蜜八、般若波罗蜜九。  相似文献   
5.
佛教与中国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后,它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儒家纲常伦理观念相互颉颃、相互对峙,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民族心理、民风习俗的巨大挑战,两种思想文化的巨大分歧,引发了长期的摩擦、斗争。佛教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地面对矛盾、调整矛盾、解决矛盾,并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6.
行方 《佛教文化》1994,(2):47-47
奥地利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是个内陆国家。人口近760万,绝大多数信奉天主教。 早在18世纪末,奥地利学者就因对语言(梵文、巴利文)的兴趣注意到佛教。随后一些学者出自旅游、传教、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方面介绍或研究的目的,相继对佛教进行了专题或综合研究。其结果逐渐呈现为南方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两大类研究,后者又分为印度佛教哲学、藏传佛教、汉地佛教三个分支。由此出现了拥有世界影响的佛教研究专家:纽曼(1865—  相似文献   
7.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竺法护(约230—308)  相似文献   
8.
《文殊般若经》是佛教文献中展现文殊信仰的重要经典,展现了文殊智慧的个性特色和文殊法门的鲜明标识。它追求转烦恼成菩提,兼论出世与入世,脉络清晰,体系完整,所论述的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和修学方法,既坚持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根本宗旨,又能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激发人们追求真理,服务大众,在今天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立春 《法音》2021,(1):63-66
地论学派是指南北朝时期以弘扬《十地经论》为主的一个佛教学派,主要流行在北朝,且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而经久不衰。《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瑜伽学系的重要典籍。作者世亲初从声闻乘出家,后闻其兄无著讲《十地经》,便改变所宗而先撰成《十地经论》,对《十地经》进行了解释和阐述,以赞扬大乘,巩固了瑜伽学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认知隐喻理论与大乘佛法是不同的学科,但是,两者有诸多共同关注的领域,所以在三个方面具有互证的可能:一、当我们撇开空间概念来思维和理解时间时,即时间不再流逝,物体不在时间中运动和变化,人可以长生不老,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正是大乘佛教法界时空的真实写照;二、思维实验的本质是抛弃有关空间的概念体系和语用传统,大乘佛法认为语言和文字是魔业,甚至佛言祖语也是魔业,所以应该被抛弃;三、人的认知过程基于身体特征,凡夫成佛的障碍是"我执",即执着于自己的身体,破除了我执,凡夫就成佛了。科学与佛法并不是互斥的,至少相对论的三个佯谬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乘佛法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